論玄學:有些人一接觸就開悟,有些人一接觸就迷信

個人如果活的很痛苦,原因只有一個:智商不夠高。

 

世界上根本沒有“高智商、低情商”這回事。

 

如果有,那是因為智商還不夠高。

 

一個人最大的痛苦,是認知和欲望不匹配,每天只盯著自己想要的,卻從不想著改變自己。

 

如果一個人的智商(認知)到了一定層次,一定是一個灑脫又自在的人。

 

1

 

如今我終于想通了一件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開悟”。

 

無論是孔孟、佛祖、老莊,還是瑜伽,上帝,它們存在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引導我們進入開悟的狀態。

 

“開悟”是“認知”積累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認知牢籠里。

 

每天只想得到眼前的小利益,幻想各種無妄的好處,卻從不想打開自己的思維牢籠。

 

我們現在腦門上流的汗,都是當年腦子里進的水。

 

下面這副圖就是絕大部分人的狀態:

 

他們每天疲于奔命,滿地尋找金子和面包,他們兩眼放光,卻始終看不到那把能夠打開自己“思維牢籠”的鑰匙,這就是人最大的可悲,終生都是低智商狀態,也叫“ 執迷不悟 ”。

 

如果一個人開悟了,那么所有的事情都迎刃而解,如果一個人執迷不悟,即便把所有的好機會/資源給他,他也接不住。

 

“開悟”也是“成長“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人生在世有兩種痛苦:第一種叫生活的苦,是世俗瑣事,是奔波操勞,是熱嘲冷諷,是被收割。第二種叫成長的苦,是主動改變,是寒窗苦讀,是埋頭奮斗,是孤獨。

 

生活的苦和成長的苦,你總得選擇一樣。如果你能接納成長的苦,就可以避免生活的苦。

 

否則,你就在生活的痛苦里不斷輪回。就像上圖里的那個人,每天都在竭力的去抓眼前的面包。

 

所以,快樂和幸福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洞穿了世界的真相、規律和本質之后的淡定和從容。

 

2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成功嗎?我見到過很多成功人士,他們生活的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完美。

 

無論一個人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總有我們看不到的辛苦。

 

很多人以為只要自己成功了,就能掙脫整個巨大的枷鎖,而實際上,所謂的成功只不過是換一種修行的方式,嘗試另一種苦難:

 

成功之前,你遭受的是瑣碎生活的折磨,成功之后你遭受的孤獨的折磨。

 

也可以說:所謂的成功,無非是換一種方法受苦。

 

沒有誰的人生是不苦的,無論有錢的還是沒錢的,有權的還是沒權的,在你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說不出的苦,只是每個人的階段不同,方式不同。

 

人生是一個天平,一個托盤叫“人前富貴”,另一個天平叫“人后受罪”,這兩者永遠都是平衡的。

 

其實人生的意義,就是一場修行。

 

修行是為了開悟,開悟的關鍵在于破除“我執”。

 

絕大多數人,一生都活在自己的短見和偏見里,只有在臨終的那一刻才能覺醒,發現自己一輩子都活在自己的“認知牢籠”里,然而此時人生已經即將結束。

 

怎么修行?

 

我們經常看到身邊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為了逃離所處的環境,就宣稱要離開世俗,然后去某個清凈的地方去修行。

 

它們開始求神告鬼,當它們 心智不夠, 迷戀那些玄乎的東西,別人一接觸就開悟,它們 一接觸 就迷信。 這其實是現代人逃避現實的一種表現,這其實就是南轅北轍!

 

3

 

《金剛經》里有四句最經典的話,其中前三句是:

 

第一句: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非菩薩。

 

意思是:如果我們拜的那個菩薩,他擁有像人的樣貌,那都不是菩薩。

 

第二句:“凡以色拜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意思是:凡是看見我就拜我的人,或者聽到我的聲音就上來求我的人,都是執迷于佛祖表象,這是邪道,永遠都見不到如來。

 

第三句:“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意思是:如果一個人不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能看透各種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質,就相當于見到佛祖的真身了。

 

不著相,不住相,才能見如來,才是真正的修行。

 

因此,我們要記住一句話:人要向內求,向外修。

 

所謂向內求,就是當我們有所求的時候,要明白在關鍵時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答案,別人只能給自己一個指點或者啟示,最終拯救自己的還是自己。求人不如求己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向外修,就是當我們想修行提升的時候,要借助他人才能修自己,而不是把自己關閉起來誰也不見,甚至跑到深山老林里躲著,紅塵俗世就是最好的修行。

 

而絕大部分人都搞反了,有困難的時候總是先想著去求別人,想修行提升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想跑到深山老林里,以為自己變高明了,其實太傻了。

 

真正的修行,既不需要藏在深山老林,也不需要躲在寺院廟宇。你若真能參透規律和本質,你閉眼的那一刻就能望見凈土。

 

最好的修行道場就是”紅塵俗世“,最好的修行方式就是“紅塵煉心”。

 

所謂紅塵煉心就是:當你遭遇困難的時候,你要從容應對,當你遇到驚喜的時候,你能坦然處之,用苦難磨礪自己,用誘惑鍛造自己,這就是紅塵煉心。

 

要明白,我們經歷的每一件事(好事或壞事),遇到的每一個人(好人或壞人),都是來度我們的,我們經歷的每一份驚喜,遭受的每一份痛苦,都是讓我們覺悟的。或好或壞,或痛苦或開心,都是只是我們修行的參照。

 

4

 

修行,就在當下!

 

修行不是一種對現實問題的逃避,恰恰相反,每一個現實問題,都是你修行的最佳入口,都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創業的道路艱難險阻,創業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的愛人之間有隔閡,夫妻關系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的孩子溝通有問題,教育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的身體有了問題,生死存亡就是你的道場。

 

每一件煩惱是道場,每一次情緒是道場,每一次恐懼都是道場。

 

舉個例子:很多人可以處理好各種工作關系,就是處理不好夫妻關系,每次一和愛人對話,說不上幾句就要爭吵。

 

假如從現在開始,當你想發火的那一刻,你能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一下對方的不容易,然后心平氣和的溝通,如果你能有10次這樣的經歷,你就會發現夫妻關系會融洽很多,完全可以不用讓自己總是情緒激昂。

 

更重要的是,時間一長你會因此而變的寬容,因為你看到了別人的苦難,學會以他人角度看待問題,并學會了自我反省,并獲得長足進步,這就是修行。

 

這個辦法不僅適用于夫妻之間,也廣泛適用于同事之間,父子之間,等等各種關系。

 

修行的道場就在你人生的每一個痛苦之處,在你每一次想沖動的時候,在你每一次急不可耐的時候。

 

千萬不要試圖跳過現實的各種問題,妄談修行和各種高尚,那一定是空談。

 

工作的問題,婚姻的問題、教育的問題、生死的問題,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是我們的道場。

 

當一個人發現,一切都需要自己才能給予自己的時候,他就開悟了。

 

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與世隔絕,絕塵而去,而是為了一種人生的灑脫,因為你將擁有一種看穿事物的能力,能對世事和人心抽絲剝繭,一眼看穿人心,直達事物本質,于是你將看到最真實的世界。

 

這就是《金剛經》里的第四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意思是:修行到一定階段,你將擁有一眼窺見所有事物本質的能力,此時一切表象在你面前都如夢幻泡影。

 

萬事萬物在你面前,如同洞若觀火,你可以隨時將紅塵世俗置之度外,這就是一種灑脫。

 

這種能力,瑜伽稱為“梵”,上帝稱為“愛”,儒家稱為“仁”,佛家稱為“空”,中國人稱為“道”。我們經常說的得道高人,指的就是這個“道”!

 

一旦修成了正果,佛家稱為“開悟”,修成之后是“神”;道家稱為“得道”,修成之后是“仙”。

 

道家的修行靠掌握規律,然后順勢而為,也叫“合其道”。佛家的修行靠的是因果關系,你為了結這個果而去種這個因,選擇了因就要去忍耐,就是去承受那個苦。

 

如果一個人能掌握了萬事萬物的規律,那么就可以不用再吃生活里的各種苦,也就是說:抓住了規律就可以跳出“因果”這個局。

 

這就是“ 得道”,即:掌握了規律 ,這種人就是“真人”,從此逍遙。

 

同樣的邏輯:如果你能堅守發心,忍受生活里的各種痛苦,百般忍耐,也可以超越規律這個局。

 

這就是“開悟”,即:看到了真相。這種人就是“覺者”,從此頓悟。

 

所以,“規律”和“因果”可以互相破譯,“合其道”則可以“控因果”。如果你符合了規律,就可以跳出因果,如果你能控制因,就可以跳出規律。

 

世界上真正的牛人往往有兩種能力:或者能一下抓到規律和本質,或者能瞬間看到真相,這種人就是“神人”。

 

5

 

未來社會每個人都要學會修心,修心比努力和拼搏更重要,練就一顆如如不動之心,面對各種外界變化,要把無常當有常,讓紅塵煉心,煉出一個強大的內心,才是未來一個人最關鍵的能力。

 

修心的最高境界就是開悟(得道)。

 

開悟(得道)之前,是“我在活著”,開悟(得道)之后,是“我看著我在活著”,它可以讓我們從高維俯瞰自己,俯瞰眾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這就像你在玩游戲,之前你總以為你是主角,一直在努力打怪,后來有一天你忽然變成了玩游戲的那個人,于是一瞬間你就看清了自己所有的問題。

 

能站在高緯審視自己,讓自己看著自己的各種“行動”,隨時糾正自己,這是一種極其強大的能力,可以讓我們從高維俯瞰自己,俯瞰眾生。

 

從此開始游刃有余。這就找到了自己的“魂”,可自照,亦可照人。

 

人生一旦開悟(得道),就看到了真相,就認清了人生本質,這種人的人生從此只能自己做主了。

阅读全文
聲明:站內所有資源均來自網路收集或使用者上傳分享,本站不擁有此類資源的版權,水印不代表署名僅用於防盜。
0

評論0

請先
顯示驗證碼
沒有帳號?註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