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學在東方最早記載于《禮記》,在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面相就是人臉所表現出的景象,它是一種透過觀看一個人面部特征’的方式來論命的學科。
面相學的歷史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在過去的世紀里,不論在民間還是在知識階層都非常流行。
只是到了19 世紀末,面相學才被認為是一門偽科學。
如今這個領域又開始復興了。
世界各地的學者們正在重新評估我們從一個人的臉相上看到的東西,研究它們是否真的能讓我們一窺此人的性格,甚至預測他的命運。
1966 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征募了84名大學生志愿者作測試。這些人之前從未相遇過。在靜默地兩兩相對坐15分鐘后,他們被要求單憑面相對對方的五項性格特征作出判斷。
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對其中的三項:1、是否外向?2、是否有責任?3、是否坦率?的判斷相當準確。這還不完全清楚,為什么我們能從一個人的臉相來判斷他的個性?
有心理學家經研究認為,一個人的面相的確能揭示他性格的某些特征,而且我們的這種直覺,可能是進化的產物。這結論來自心理學家對90名冰上曲棍球運動員的研究。
統計數據表明: 具有寬臉型的人,也就是左右顴骨的距離比眉毛到上嘴唇的距離相對要大 的運動員,會受到更多的處罰。
因為他們 在比賽中更具有暴力傾向 。
他們還發現面部的寬長比值與男性的性激素(睪丸激素)之間存在一定聯系。
根據一項調查結果表明: 具有寬臉型的人唾液中的睪丸激素濃度要比普通人高 。
這意味著 睪丸激素濃度高決定了一個人更可能長成寬臉型,在生理上也更高大、更強壯、支配欲更強。
也許因為他們在現實中更有可能攻擊我們,所以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我們已經學會了把這類臉型與攻擊性聯系在一起,并且這個結論已經深深地埋入我們的潛意識中。
現今面相學融合西洋解剖學,最基本分為三質:心性質、筋骨質、營養質。
膚色、五官、高矮、胖瘦、皆可從這三質來論,三質定位后再依據流年細論,并搭配五官(若三質熟悉則可加入中國相法中的”五行”來分類)。
人可以貌相是有科學依據的。
“相”絕對不單論,定要配合整體,否則將斷章取義判斷失策。
我們現在來看看咱們老祖宗怎么研究面相學的。
面相學是中國五術中的一種學問,主要從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征、行為舉止等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健康,從而推測一個人的命運。
面相的記載很早, 《禮記》載:”凡視上于面則傲,下于帶則憂,傾則奸。”又如勾踐平吳之后,范蠡深知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其他如蘇秦是”骨鼻劍脊”;項羽乃”目有重瞳”;周亞夫是”縱理入口”。縱理即法令,相術謂縱理入唇(騰蛇入口)為餓死之相;劉秀則是”隆準日角”。
宋朝的蕭注稱王安石”牛目虎顧,視物如射。”如能定眼注視太陽,認為是一種貴相。
例如《百家詩話》記載:陳瑩中”嘗入朝,已立班上,御朝差晚,杲日照耀,蔡京注目視日久,不瞬。瑩中私謂同省曰:“此公視日不瞬,真貴人也。”《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也能”張目對日”。
曾國藩天生一對三角眼,人見人怕。曾國藩本人亦精相術。
例如曾氏稱江忠源”此人必立名天下,然當以節烈死。”
曾的日記中還記載相人口訣:“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立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言語中。”
《清稗類鈔·方伎》記有《曾文正好相術》。
以上就是告訴世人,一個人的“相貌”是具有吉兇的。
個性良善的人,通常是有看來善良的面相;心地兇惡的人,通常具有比較兇惡的面相。
不過,反過來講并不一定成立。
所謂“面善心惡”,就是說看起來“善良的臉”,心地卻是邪惡的;又如“面惡心善”,則是說一張看起來“邪惡的臉”,但其實心地是善良的。
雖然,有些比較敏感的人,可以憑直覺判斷一些面相的分析。但并不能全面用直覺來判斷一個面相的吉兇,還是需要進行專業的、系統性的學習。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