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纲目

一、望人形體質

(一)、體質陰陽分類

1 、陽盛體質

望診 陽盛體質之人的典型特征是:形體多叫盛壯,面部常見紅赤,喜涼畏熱,常著較少衣物,性格活潑,好動喜言,說話爽朗流利,作事好強,獨斷專行,行立時挺胸凸肚,舉止夸張。

臨床意義見有上述形體和行為性格特征,提示患者為陽盛體質。其病理特點為陽氣偏盛而陰氣偏衰,感邪易從熱化火化,其病多見火熱征候, 治療 應重視抑陽扶陰。

治法 抑陽扶陰,酌情選用玉女煎、滋水清肝印等一類方藥。

2 、陰盛體質

望診 陰盛體質之人的典型形態體質可見;形體多胖,面色較黑,皮厚肉松,行為鬼崇,少言寡語,性格內向。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體和行為性格特征,提示患者為陰盛體質。其病理特點為陰氣偏盛而陽氣偏衰,易感寒濕等陰性病邪。病證亦易從寒化濕化。故其病多表現寒證、濕證、痰飲、氣滯、血瘀等征候, 治療 應重視扶陽抑陰,行氣活血

治法 扶陽抑陰,酌情選用黃芪建中湯,金匱腎氣丸,少腹逐瘀湯等方藥。

3 、陽虛體質

望診 陽虛體質之人的典型特征可見:形體虛胖或瘦弱,面色晄光或清淡,神情倦怠,精神不振,行動遲緩,肌肉弛緩柔弱,平素喜暖畏寒,常著較多衣物。《中醫診斷學》認為,陰臟人多陽虛陰盛,體型特點偏于矮胖,頭圓形,頸短粗,肩寬平,胸寬短圓形,身體姿勢多后仰。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體和行為特征,提示患者為陽虛體質。其病理特點為陽氣不足,陰寒易生,容易遭受寒濕邪氣侵襲,病變亦多從寒化濕化,其征候多表現為陽虛內寒,陽虛濕阻,陽虛水停等臟腑功能低下和痰飲停聚病證。

治法 溫和益氣,根據具體病證選用苓桂術甘湯、濟生圣氣丸等方藥

4 、陰虛體質

望診 陰虛體質之人的典型形態特征可見:形體消瘦清癯,面色或見顴赤唇紅,神情亢奮,目光有神,易于激動,行為快捷,性格急躁。《中醫診斷學》認為;陽臟之人多陰虛陽盛,體型特點偏于瘦長,頭長形,頸細長,有狹窄,胸狹長平坦,身體姿勢多前屈

臨床意義見于上述形體和行為性格特征,提示患者為陰虛體質。其病理特點為陰精不足,陽氣偏亢,易于遭受火熱燥邪侵襲,病變多從熱化燥化。其征候亦多表現為陰虛、精虛、內燥,陰虛陽亢等類型

治療 滋陰潛陽,根據具體病位和主癥,選用天麻鉤藤飲、二至丸等方藥。

5 、陰陽平和體質

望診 陰陽平和體質,其人形體高矮胖瘦適中,行為舉止雍容自得,落落大方,性格沉穩謙和,和悅可親,兌對自然和社會環境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體、行為和性格特征,提示其人為陰陽平和體質。此類人不易為各類病邪所侵襲,對自然和社會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其病變亦多表現輕淺緩和, 治療 只需根據常規原則處理即可。

治法 ,根據具體病因、病位和征候性質,選擇相應的 治療 方法。

(二)、體質五行分類

1 、木型之人

望診 木型之人的形體特征是膚色蒼青,頭部較小,面部較長,肩部寬闊,背部平直,身材偏小,四肢手足靈活。其性格和行為特征是智力較發達,體力較差,勤于思考,易于憂慮。《靈柩 · 陰陽二十五人篇》將其歸納為: “ 木型之人,比于上角,似玉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于事。 ”

臨床意義木型之人,秋冬季節易于感邪,容易發病。春夏時節,身體狀況較好。《靈柩》所說的 “ 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 ”

治療 調肝疏肝,根據證侯性質和主癥表現,選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方藥。

2 、火型之人

望診 火型之人的形體特征是膚色紅赤,面色姣好,齒根寬廣,面型尖瘦,頭顱偏小,肩、背、髖、腦等部關節肌肉發育良好,手掌和足部相對較小。其行為和性格特征是步履穩重,思想敏銳,性格急躁,行步時身體擺動,輕財,缺乏信用,好思多慮,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清晰明白。《靈柩》將其歸納為: “ 火型之人,比于上徽,似于赤帝。其為人,赤色,廣矧,銳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薄,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 ” 。

臨床意義火型之人,容易出現短壽卒死現象,春夏兩季身體狀況尚好,秋冬時節易于感邪生病。《靈柩》稱之為 “ 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

治療 養心調心,根據證侯性質和具體主癥,選用天王補心丹、丹參飲等一類方藥。

3 、土型之人

望診 土型之人的形體特征是皮膚色黃,而呈圓形,頭顱較大,肩背豐滿而健美,腹部較大,大腿和小腿肌肉健壯,手掌和足部相對較小,全身肌肉豐滿,上下相稱。其行為和性格特征是行步時步履穩重,性格沉穩,樂于助人,不爭逐權勢,善與人相處等。

臨床意義土型之人,秋冬兩季身體狀況較好,春夏時節易于感邪生病。

治法 調理脾胃,根據證侯性質和主癥,選用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等方藥。

4 、金型之人

望診 金型之人的形體特征是膚色較白,面呈方形,頭顱較小,肩背骨架偏小,腹部脂肪較小,手掌和足部較小。其行為和性格特征是行動輕快敏捷,稟性清廉,思想敏銳,不動時外表沉靜,發作時強悍兇猛,具有領導和管理才能。

臨床意義金型之人,秋冬時節身體狀況良好,春夏兩季則易與感邪發病。

5 、水型之人

望診 水型之人的形體特征是膚色焦黑,面多皺紋,頭顱較大,腮部較寬,肩部狹小,腹部較大,手足好動,行走時身體搖擺,后背及尾骶部較長。其行為和性格特征是接人待物,缺乏誠意,善于欺詐

臨床意義水型之人,秋冬時節身體狀況較好,春夏季節則易于感邪生病。

治法 調腎益腎,根據證侯性質和主癥,選用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方藥。

(三)、體質先天后天分類

1 、先天稟賦充盛

望診 先天稟賦充盛者的形體特征是:前額及兩眉間開闊飽滿,鼻部寬大,頰側至耳門之間廣大開闊,肌肉豐滿凸滿,下頜骨高厚隆起,耳廓方正寬大,耳垂長大,位居面部外側,五官位置平正,勻稱、開闊、人中溝較長,面色正常,明潤光澤,呼吸均勻自然,肌肉堅固,皮膚致密,神氣十足。

臨床意義見有上述形體特征,提示其人先天稟賦充盛,患病之后,易于調治

治法 根據具體病因、病位和證侯性質,采用相應的 治法 方藥。

2 、先天稟賦不足

望診 先天稟賦不足者的形體特征是:五官位置擠湊,前額及眉間無開闊之象,鼻部狹小,鼻孔外脹,人中部較短,頰側及耳門狹窄不顯,耳廓單薄瘦小,耳上角和耳垂外傾,下頜骨平踏,面部四周低窄,呼吸急促,肌膚疏松。

臨床意義見有上述形體特征,提示其人先天稟賦不足,氣血陰陽虧虛,易于遭受邪氣侵襲, 治療 難度也相對較大。

治法 補益氣血,調養脾腎。結合具體病因、病位和證侯性質,選用使用六君子湯,六味地黃丸。

3 、后天調養良好

望診 后天調養良好者的形體特征是,面色紅潤光澤,形體充盛,肌肉堅實,皮膚致密,富有彈性,精神充沛,毛發潤澤光亮,行動敏捷。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體特征,揭示其人后天調養良好,脾腎功能健旺,氣血陰陽充盛不衰,不易遭受邪氣侵襲,有病時也較容易 治療 。

治法 根據其具體病因、病位和性質證侯,選擇使用恰當的 治法 方藥。

4 、后天失養

望診 后天失養的形體特征是:精神萎頓,面容焦悴,毛發干枯,在色萎黃,形體瘦削,肌肉松弛,缺乏彈性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體特征,揭示患者后天失養,脾胃功能低下,氣血陰陽虛衰,易于遭受外邪侵襲,患病之后亦多表現為虛證。

治法 補益氣血,滋陰助陽。酌情選用八珍湯、人參養榮丸等方藥

5 、氣虛痰濕體質

望診 氣虛痰濕體質的形體特征是:外形虛胖,面色白皙,大腹便便,動作遲緩,性情懶惰,不喜活動,肌膚松弛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態特征,揭示患者為痰濕氣虛體質,其病多見眩暈、肥胖、中風等病癥

治法 益氣健脾,化痰除濕。酌情使用六君子湯、補氣健運湯等方藥。

(四)、對藥物和疼痛耐受性

1 、對藥物和疼痛耐受性強者

望診 對藥物和疼痛耐受性強者,其形體特征是,膚色較黑,形體充盛,骨骼粗壯,筋脈柔弱,肌肉松弛,皮膚致密厚實。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體特征,揭示其人對藥物和疼痛的耐受力較強,診察,分析此類患者的病情時,應充分考慮其病痛耐受力這一因素, 治療 用藥,亦可以劑量偏重。

治法 根據具體病證表現,確立恰當的 治療 方藥。

2 、藥物和疼痛耐受性弱者

望診 對藥物和疼痛耐受力弱者,其形體特征是:形體消瘦,肌肉堅實,皮膚薄嫩疏松,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體特征,提示其人對藥物和疼痛的耐受力較弱。此類患者一有病痛,即呻吟呼叫,診察、分析病情時,要充分重視其病痛耐受力弱這一因素,不要為假象所迷惑。 治療 使用藥,亦應劑量偏輕,否則容易出現副作用

(五)、人之勇怯

1 、勇士

望診 剛用之士的形態表現一般可見:目光深邃寬直上揚,肺氣充沛,精神飽滿、發怒時語聲有力,胸廓脹大,兩眼圓睜,目光逼射,毛發豎起,面色鐵青。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體特征,提示其人性格剛毅,膽量較大,氣血充沛,臟氣盛滿

2 、怯士

望診 怯懦之士的形態表現一般可見:眼睛雖大卻不深固,胸骨柄下端劍突短小,臟氣衰弱,精神萎頓,怒而不威,形怯氣羸羸。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體特征 , 提示其人性情怯懦 , 氣血陰陽容易發生逆亂 , 臟腑之氣多亦偏衰

治法 扶正 , 根據具體病證 , 選擇恰當 治法 和方藥。 ( 六 ) 肥人瘦人

1\ 膏形之人

望診 膏型之人的形態特征是 , 肌肉松弛 , 皮膚潤澤 , 大腹便便 , 脂肪下垂 , 畏熱喜涼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態特征 , 提示其人陽氣偏盛 , 隊寒邪的抵抗力較強 , 其病變多表現為熱證 ,

治法 扶陰抑陽 , 根據具體病證選擇使用養陰清肺湯 \ 清胃散等方藥。

2\ 脂型之人

望診 脂型之人的形態特征是 : 骨架較小 , 肌肉堅實 , 皮下脂肪較厚 , 體形小而豐滿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體特征 , 提示其人氣血循行流暢,但有氣血虛衰的傾向,其病變或為氣虛而寒,或為血虛內熱。

治法 補氣養血,根據具體病證選用八珍湯、圣愈湯等方藥

3 、肉型之人

望診 肉型之人的形體特征是:骨架較大,形體胖而充盛,皮肉緊緊相連。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體特征,提示其人血多,氣質平和不易邪氣所傷。

治法 根據具體病因,病位和征候性質,確立相應的 治療 方藥

4 、瘦人

望診 瘦人的形體和性格特征是:形體瘦削,膚色白晢,肌肉薄弱,口唇較薄,多言快語,或語音較弱

臨床意義見到瘦人的形體特征,提示其人氣血循行流暢。瘦而膚白者,易于發生氣血衰耗損病證, 治療 此類患者,

功邪不可太過,耗氣傷血的方藥亦當慎用。瘦而膚黑者,易見火熱陰虛病證, 治療 此類患者,溫燥傷陰之藥不宜亂用。

治法 清熱滋陰,益氣養血。酌情選用玉女煎、人參養榮丸等方藥。

二、望老幼強弱

(一)老人形態

1 、正常老人

望診 正常老人的形態體質是:體型胖瘦適中,面有皺紋而精神尚可,頭發花白但耳目尚聰,動作遲緩卻穩重踏實、

臨床意義老人見有上述形態,提示其臟腑陰陽氣血雖衰,但尚屬正常范疇

治法 補益肝腎,益氣養血。酌情選用龜苓膏、還精煎等方藥。

2 、強壯老人

望診 強壯老人的形態的形態特征是:年事雖高,但頭發仍黑而潤澤,面部明潤光澤,皺紋較少,精力充沛,耳聰目明,反應敏捷,動作靈活,牙齒漸利,猶如中年,形體肥瘦適中

臨床意義老人具有上述形態,提示其臟腑功能正常,陰陽氣血尚充,不易為邪氣所傷害

治法 根據其具體病證,選用適當方藥

3 、體弱老人

望診 體弱老人的形態特征是:形體消瘦,皮膚皺紋松弛,面多皺紋,常見黑褐色老年斑,頭發白面干枯,面容憔悴,精神萎頓,目光渾濁暗淡,耳目失聰,牙齒脫落,彎腰屈彎,行動遲緩,肢顫不穩,反應遲鈍,喃喃獨語,言語重復。

臨床意義老人具有上述形態表現,提示臟腑功能衰退,陰陽氣血虛損,其病亦多為虛證

治療 益腎養肝,滋陰補陽。酌情選用左歸丸,金匱腎氣丸等方藥。

4 、未老先衰

望診 未老先衰之人的形態特征是;頭發斑白枯萎,面紋增多,面部出現黑褐色老年斑,精神萎靡,目光少神,齒搖發落,聽力下降,精力不支,動作遲緩,反應遲鈍,語音重復,性格固執,雖值壯年,狀如老人

臨床意義中壯年見到上述形態表現,提示其人為未老先衰,其病因多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養失當,疾病耗損等因素有關,患者臟腑功能衰退,陰陽氣血不足,易受邪氣侵襲,其病亦多表現為虛證。 治療 補益氣血,調養臟腑。酌情選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丸等方藥

(二)幼兒形態

1 、正常幼兒囟門閉合和智力發育等情況與年齡相符,動作靈活,反應敏捷,食指絡脈紅黃而活,色淡隱隱

望診 正常幼兒形態特征是;精神飽滿,天真活潑,面色潤澤,毛發黑亮,胖瘦適中,身材高矮,牙齒數量、

臨床意義幼兒具有上述形態表現,在生理情況下,提示臟腑組織發育正常;在病理情況下,提示此類患兒病程較短,病情亦輕,正氣無明顯虛損, 治療 相對較易

治法 根據其具體病證,選擇相應的 治療 方藥

2 、強壯幼兒

望診 強壯幼兒的形態特征是;形盛氣充,精力充沛,骨骼粗壯,活潑有神,頭發濃密黑亮,動作靈活,反應敏捷,身材較為高大,出牙較多較早,體格和智力發育程度均超過同齡兒童。

臨床意義幼兒具有上述形態表現,提示其先天稟賦充盛,后天調養得當,臟腑功能健旺,陰陽氣血充足。此類小兒,不易受到外邪侵襲,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即使生病,亦易 治療 。

治法 根據具體病證,選擇相應的怯邪方藥

3 、體弱幼兒

望診 體弱幼兒的形態特征是;精神不振,面色慘淡無華,形體瘦弱或虛胖,唇色淡白,毛發枯黃稀疏,動作遲緩。缺乏天真活潑神態,身高、智力、語音等均較同齡兒童發育遲緩,牙齒生長既慢又小,囟門閉合也晚,食指絡脈色淡而顯露。

臨床意義幼兒具有上述形態特征,提示其心頭稟賦不足,后天調養失當,,臟腑功能低下,陰陽氣血虧損。此類小兒易于遭受邪氣侵襲,病變亦多見虛證和虛實夾雜征候, 治療 時應注意扶正,療程相對較長, 治療 難度也比較大。

治法 調補脾腎,益氣養血。酌情選用參苓白術散、六味地黃丸等方藥。

(三)壯士弱士

1 、壯士

望診 強壯之人的形態特征是;年齡青壯,骨骼健強,骨節粗大,肌肉堅實發達,口唇肉厚,膚厚色黑,精力充沛,神氣十足。

臨床意義見有上述形態特征,提示其人身體強壯,不易為邪氣所傷,其病變亦多見氣滯血瘀等實證。 治療 此類患者,宜適當慎用

治法 怯邪行氣活血,根據具體病證,選用相應的 治療 方藥

2 、弱士

望診 體弱之人的形體特征是;雖值青壯年之年,但形瘦削,或虛胖臃腫,面色蒼白無華,精神萎頓,皮波肉松,口唇較薄,不耐疲勞。

臨床意義見于上述特征提示其人身體較弱,易于遭受邪氣侵襲,其病亦多表現為陰陽氣血虛損征候。 治療 此類患者,應重視扶正調養

治法 調補臟腑,滋陰補陽。酌情選用四君子湯、右歸飲等方藥。

三、望神志

神的含義有二,其一是指人體的整個生命活動,又稱之為神機。其二是指人的思維活動,又稱之為精神、神明、神光。

神來自于先天之精,但又懶于后天水谷之精的不斷滋養。精、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它們的外在表現。《中醫大詞典》將其總結為;人的生命起源于精,維持于氣血,表現為神。血氣精是神的物質基礎,故血氣精充足,則神旺;血氣精虛少,則神耗,亦易衰老。

神與形是密切相關的,形神不可分離。因此,結合形體觀察神的盛衰,是望神的基本原則。

志,指情志,是人隊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心理、情志和思維等方面的反應。其基本內容和形式有:喜悅、憤怒、憂郁、思慮、悲哀、恐懼、驚亂、焦急等。情志的活動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

觀察神志,可以了解臟腑功能的強弱和精氣血的盛衰,望神志的具體內容,主要包含生命機能的盛衰,顏面頭發眼睛有無神彩等。

(一)神與形體

1 、形神兼備

望診 形神兼備之人的形態特征是:外形健壯,肌肉堅實,身材勻稱,面色紅潤光澤,目光明亮有神,精神飽滿,體力充沛,毛發潤澤光亮,動作靈活,反應敏捷。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態特征,提示其人臟腑充實,機能健全,氣血旺盛,不易為邪氣所傷,即使生病,也易于 治療

治法 根據其具體病證,選用相應的 治療 方藥

2 、形盛神憊

望診 形盛神憊之人的形態特征是;形體充盛,骨骼粗壯,但神情萎頓,目光黯淡無神,面容憔悴無華,表情淡漠,動作緩慢,反應遲鈍,語言低微,動則氣短。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態特征,提示患者正氣已衰,邪氣較盛, 治療 難度較大,預后亦不太好。

治法 扶正祛邪根據具體病證,選用益氣養血溫陽等方藥

3 、形羸神充

望診 形羸神充之人的形態特征是:久病患者,形體羸弱,肌肉瘦削,語言清亮有力,呼吸氣粗有聲,目光有神,精神尚佳,或呈異常亢奮狀態。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態特征,提示患者陰血虧損,邪氣充盛,其病亦屬逆證, 治療 難度較大,預后有時欠佳。

治法 養陰祛邪,根據具體病證,選用相應方藥。

4 、形體俱衰

望診 形神俱衰之人的形態特征是:形態消瘦羸弱,精神萎靡,面容憔悴,表情淡漠,毛發干枯,目光黯淡無神,言語低微,懶于動作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形態表現,提示患者陰陽氣血俱虛,而且病程較久,預后不良。

治法 滋陰補陽,健脾益腎。酌情選用補中益氣湯、右歸丸等方藥。

(二)察神之要

1 、神機

望診 神機是指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察神之要,首在神機。神機旺盛者則精力充沛,形體健壯,目光有神,表情豐富,動作靈活,反應敏捷,生機勃勃。神機衰微者形羸體弱,精神萎頓,目光黯淡,表情呆滯,動作遲緩,步履 manshan ,反應遲鈍,暮氣沉沉,甚則神昏嗜睡,大肉消脫,形羸色敗

臨床意義神機可以提示患者正氣的盛弱和病邪的消長,神機旺盛者,說明其人陰陽氣血尚充,邪氣不甚,臟腑功能無嚴重損傷;神機衰微者,提示其人邪氣較重,正氣耗傷明顯,臟腑機能亦處于嚴重低下衰退狀態

治法 神機旺盛的患者,應以祛邪為主,可以根據具體病證,選用相應的 治法 方藥,神機衰微的人,應以扶正為先,根據病證表現,選用益氣養血滋陰補陽之劑

2 、神光

望診 神光即精神,是觀察神志的重要內容。神光充足則神志不亂,精神飽滿,語音有力,呼吸調勻,思路清晰,反應敏捷。神光不足則精神萎靡,語音低微,表情淡漠。嗜臥,懶于動作,甚則神識癡迷,喃喃獨語。

臨床意義神光可以反映臟腑氣血的盛衰和邪氣的強弱,神光充足者,提示其人氣血未衰,臟腑充盛,邪氣不甚,病情較輕;神光不足者,提示患者氣血耗損,臟腑機能衰退,邪氣較甚,病情嚴重。

治法 神光充實者,治以祛邪為主,神光不足者,當以扶正為先。

3 、神彩

望診 神彩主要是指顏面、皮膚、頭發、目光等有無光彩,觀察神彩情況也是察神的要點之一。神彩飛揚者,其人面色紅潤光澤,兩目清靈,奕奕有神,毛發潤澤發亮,面部表情豐富,神情歡愉,皮膚潤澤,富有彈性。神衰無彩者,其人面容憔悴,毛發枯萎,毫無光澤,目光黯淡,缺乏精彩,表情呆滯,神情萎頓,肌膚干枯皺折。

臨床意義神彩是臟腑功能和氣血盛衰的反映。神彩飛揚者,提示其人臟腑功能健旺,氣血充盛,雖病亦輕,預后良好。神衰無彩者,則提示患者氣血不足,臟腑衰敗,邪氣較甚,病情較重,預后較差。

治法 神衰無彩者,應以滋陰補陽益氣養血為主,扶正祛邪,可酌情選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丸等方藥。

(三)望神之法

1 、得神

望診 得神是神色形態特征是:形氣相符,肌肉不削,神志清晰,表情豐富自然,面色明潤含蓄,目光名冊有神,語音應答正常,動作靈活,呼吸調勻、體態自如。

臨床意義見到得神表現,提示患者正氣尚未虛損,邪氣亦不甚嚴重,病情較輕,預后良好

治法 祛邪為主,根據具體病證,選用相應的 治法 方藥。

2 、失神

望診 失神的神色形態特征是:形氣不符,形態羸弱,肌肉消脫,精神萎靡,目光黯淡,眼神呆滯,面色晦暗或蒼白無華,表情淡漠,呼吸急促淺表,語音應答失常,動作遲鈍,甚則出現強迫體位,神識異常。《中醫大詞典》將失神總結歸納為:失神,指神氣渙散。神是生命活動的總稱,是五臟精氣的體現。審察神的得失是判斷正氣的盛衰,疾病的輕重和預后吉兇的重要內容。例如目光無神,神思昏亂,言語不清,面色無華,氣息不順,肌肉瘦削,二便失禁等,謂之失神。表示五臟機能紊亂,疾病較難 治療 ,預后較差。

臨床意義見到失神表現,提示患者正氣已虛,臟腑機能衰退,邪氣較甚,病情嚴重,預后較差

治法 扶正祛邪,根據具體病證,選用相應的 治療 方藥。

3 、神氣不足

望診 神氣不足的神色形態表現基本界于得神與失神之間,具體表現可見;患者精神不振,語音低怯,懶于動作,神情低落。

臨床意義見到神氣不足的表現,提示其人正氣虧虛。中醫診斷學明確指出,神氣不足是輕度失神的表現,常見于虛證患者,是正氣不足的緣故

治法 益氣養血,健脾補腎。酌情選用歸脾湯、、金匱腎氣丸一類方藥。

4 、假神

望診 假神的典型表現是;正虛久病的危重患者,本處于失神狀態,并非病情緩解而突然精神轉佳,目光清亮,言語不休,相見親人,或食欲突然轉佳,或面色變得顴赤如妝,等得。《中醫診斷學》對假神作了精確描述;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現短暫時好轉的假象,是臨終前的預兆,、、、、、、、

臨床意義假神的出現,是正氣虛脫,陰陽即將離絕的征兆,患者常常在短期內死亡

治法 回陽固脫。酌情選用獨參湯,通脈四逆一類方藥。

5 、喜笑不休

望診 既無喜樂之事,又非高興之時,而患者神識異常,喜笑不休,病人或伴見面赤舌紅,口舌生瘡,或見于形體消瘦,顴赤少苔,或表現狂躁妄言,急躁好動,口角流涎

臨床意義以喜笑不休為主要異常為病證,多見于癲狂病人,其病位大多在心,征候性質或為火熱,或為痰熱,或屬腎水虧虛,心火上浮,或為心氣神亂,渙散不收。

治法 清心滌痰,滋水降火。酌情選用滌痰湯、滾痰丸一類方藥。

6 、怒罵呼叫

望診 患者輕則急躁易怒,動輒大發雷霆;重則神識異常,怒罵呼叫,不能自制

臨床意義以怒罵呼喊為特征的神志異常病證,多見于狂證,其病位大多在肝、心兩臟,征候性質多屬火熱、痰熱和氣血逆亂等。

治法 清肝瀉肝,化痰降逆,酌情選用龍膽瀉肝湯、黃連溫膽湯一類方藥。

7 、憂愁不解

望診 雖無憂慮之事,患者卻神情憂郁,滿臉愁容,心事重重,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終日心不在焉、唉聲嘆氣。

臨床意義以愁憂不解為特征的精神異常病證,其病位因常與心情不暢、憂愁氣結有關,病位多涉及肺、肝、脾心等臟,征候性質多為氣滯、氣虛。

治法 疏肝益肺,助脾養心。酌情選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一類方藥。

8 、思慮過度

望診 思慮過度的神態特征是;終日沉默寡言,心事重重,即便瑣碎小事,亦反復考慮,思慮綿綿,飲食睡眠,無得安時,患者面容憔悴,面色萎黃

臨床意義以思慮過度為特征的精神情志病變,其病因多與精神過度刺激、長期思考過度有關,其病位常涉及脾、心兩臟,征候性質多為氣虛兩虛、氣機郁滯。

治法 益氣養血,補益心脾。酌情選用歸脾湯,人參養榮丸一類方藥。

9 、終日歌吟

望診 患者神識異常,表情呆滯,終日歌吟,東游西蕩,不能自持,衣履不整,不知自理,面色多萎黃面詬

臨床意義以終日歌吟為特征的神志異常病變,其病位主要與脾、心兩臟有關,征候性質多為痰濕氣滯。

治法 健脾行氣,化痰開竅。酌情選用滌痰湯、蘇合香丸一類方藥。

10 、喜哭善悲

望診 患者面容憔悴,神情悲哀,雖無哀痛之事,卻經常悲傷欲哭,眼淚汪汪,難以自制,語音低怯,短氣嘆息。

臨床意義以喜哭善悲為特征的情志異常病證,其病因多與臟氣虛損和過度的心靈創傷有關,其病位經常涉及肺、心、肝等臟,征候性質多為氣虛、血虛。

治法 補肺養心,益氣養血。酌情選用甘麥大棗湯、補中益氣湯一類方藥。

11 、驚惕不安

望診 患者心神不安,神色慌張,坐臥不寧,面色無華,遇事易驚。

臨床意義以驚惕不安為特征的情志異常病證,其病因多由久病耗損,臟氣虧虛,或大驚卒恐等強烈精神刺激所致,其病位主要在心、膽、肝等臟腑。征候性質多為氣虛、血虛、痰火等。

治法 益心養肝,清化痰熱,鎮定安神,酌情選用桂枝龍骨牡蠣湯、安神定志丸、天王補心丹等方藥。

12 、擔心恐懼

望診 雖無恐懼之事,亦無違法亂紀行為,膽患者恐懼異常,膽小不安,神色慌張,行為鬼崇,如人將捕之,甚則終日需人陪伴,不能獨處。

臨床意義以膽小恐懼為特征的神志異常病證,其病因多與臟氣虛損,思慮過度,恐嚇驚嚇等因素有關,其病位關系到腎、肝、膽、心等臟腑,征候性質多為氣虛、精虛、血虛、痰濕等

治法 補甚養心,益氣養血,溫但化痰,酌情選用腎氣丸,遠志丸、十味溫膽湯一類方藥。

13 、神亂

望診 患者神識異常,精神錯亂,妄作妄動,胡言亂語,棄衣而走,登高而歌,踰垣上屋,毀物毆人

臨床意義神亂表現,多見于癲狂等精神疾病,其病因與強烈的精神刺激,頭部外傷,火熱邪氣侵襲等有關,病位多關乎心、脾、胃、肝等臟腑,征候性質多為火熱、痰熱、氣滯、淤血等

治法 清熱開竅,行氣化痰,活血下瘀。酌情選用滾痰丸、牛黃清心丸、抵擋湯一類方藥。

14 、神呆

望診 患者神情呆滯,精神恍惚,沉默寡言,多靜少動,狀如木偶,反應遲鈍,智力低下,語音低怯,或喃喃獨語,言語重復錯亂,舉止行為失常。

臨床意義神呆表現,多見于癲證、癡呆等病患者,其病多與情志不遂,思慮過度、驚恐刺激,久病耗損,老年體衰,先天稟賦薄弱,肝腎不足,髓海空虛,近親婚配以及頭部外傷等有關,其病常涉及腎、心、脾、肝等臟,征候性質多見痰濕、氣滯、血瘀、氣血虧損等

治法 補腎健脾,疏肝開竅。酌情選用轉呆丹、河車大造丸一類方藥。

15 、淡漠

望診 患者病情淡漠,面色無華,目光黯淡,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言語低微,少言寡語,喜靜惡動,有時可伴見舉止行為失常,神識呆滯,語音錯亂,被動體位等表現。

臨床意義病情淡漠,多見于癲證、癡呆,或臟腑陰陽氣血嚴重虛損的患者,其病因多與憂思氣郁等情志刺激,久病耗損臟氣血,頭部外傷瘀血阻滯等有關,其病位常涉及心、肝、脾、肺、腎等臟腑,征候性質多為痰濕、血瘀、氣滯、氣血陰陽虛損

治法 補益臟腑,行氣化痰活血。酌情選用七福飲、洗心湯一類方藥。

16 、神昏

望診 患者神識混亂,不省人事,呼之不應,沉睡不醒,或伴有抽搐動風,牙關緊閉;或伴有譫語發熱,斑疹便秘;或伴有言蹇語澀,半身不遂,手撒遺尿,目閉口開等癥

臨床意義神昏多見于中風、熱病、熱入血室等病程之中癥情多較嚴重。其病因多與熱邪侵襲,殷墟陽亢,氣血上逆,閉塞心竅等有關,病位多關乎心、肝、腎、脾、胃等臟腑,證候性質或為熱入心包;或為痰熱、痰濕閉竅;或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氣血痰火內閉心竅;或為瘀血乘心,或為腑熱積滯,熏蒸神明

治法 清熱開竅,化痰活血,平肝潛陽。酌情選用安宮牛黃丸,桃仁承氣丸、

17 、燥憂

望診 患者神情不安,急躁易怒,手足燥憂,坐臥不寧,難以安靜。或見面赤氣粗,身熱苔黃;或有面色晄光,顴赤如妝,浮游不定,舌淡而青;或見形體消瘦,舌紅而小,舌苔剝脫。

臨床意義燥憂既可見于急性熱病,也能出現在內傷雜病過程之中。其病因多與邪氣擾亂心神有關,病位多關系到心、腎、肺、肝、胃等臟腑,證候性質常為火熱、陰虛、痰熱、瘀血、虛陽外越等

治法 邪熱燥擾者,治宜清熱除煩,酌情選用梔子豉湯、涼膈散,承氣湯一類方藥;陽虛燥擾者,治應回陽救逆,可以選用干姜附子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一類方藥。

18 、嗜睡

望診 患者精神萎頓,神情淡漠,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能醒,喜靜少動,行動遲緩,反應遲鈍,有些病人還可伴見面色無華,蜷縮不語

臨床意義嗜睡患者,多見于久病、大病之中,或老年腎精腎氣大衰之時,其病因與精氣虛衰、痰濁蒙閉有關,病位多關系到腎、心、脾之臟,證候性質主要為陰陽俱衰,濕濁內蘊,陰盛陽虛等

治法 腎虛嗜睡者,補腎益精,酌情選用右歸丸、河車大造丸一類方藥;陽虛濕困者,助脾化濕,可以選用四逆湯,胃苓湯一類方藥。

四、望膚色

皮膚的顏色和光環,是臟腑陰陽氣虛的外榮。臟腑功能健旺,陰陽氣血充盛,則膚色正常,明潤光澤。觀察膚色可以了解臟腑氣血狀況和邪氣侵襲的有關情況

除病理因素外,膚色的變異還與許多生理因素有關。就膚色與人種而言,中國人系黃色人種,故其膚色基調均呈淺黃色。其他人種膚色基調亦各有特點。就膚色與先天稟賦和體質類型而論,木型之人,膚色偏于蒼青;土型之人,膚色偏黃;火型之人,膚色偏于紅赤;金型之人,膚色多見白晢;水型之人,膚色偏于蒼黑。這種由于先天稟賦不同和人種因素造成的膚色差異,屬于生理現象,終生不變,故又稱之為主色。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能夠影響膚色變化,膚色與生活環境,地區方域、飲食習慣有一定關系,四季寒溫對膚色有影響。其它如日光照射,工作條件等,也可對膚色產生一定影響。這些因素導致的膚色變化,亦都屬于生理范疇,是暫時的,可逆的,因此,又稱之為客色。

膚色 望診 主要通過觀察皮膚顏色和光澤的變化,審視病色的善惡、浮沉、清濁、澤天、散博和順逆情況,進而判斷病證的病因、病位和征候性質。在望膚色的具體過程中,應當注意鑒別主色、客色和病色,三者不要混淆;要結合脈癥表現進行全面分析,以免發生偏差;膚色 望診 ,最好在充足的自然光線下進行,這樣可以避免染色現象。

(一)望色之要

1 、色之善惡

望診 色之善惡,表現有二。其一是患者膚色出現病理性改變時,以明潤含蓄為善,以晦暗暴露為惡。其二是四時膚色,歲氣勝人為善,人氣勝客氣為惡。觀察色之善惡來判斷病之預后吉兇,主要依據第一種情況。

臨床意義患者膚色潤澤含蓄,提示雖病而臟腑精氣未至大衰,邪氣不甚嚴重,胃氣尚且充盛,病情較輕,預后良好,膚色晦暗暴露,枯槁無華者,說明臟腑精氣衰敗,邪氣嚴重,胃氣竭絕,病情危重,預后不良

治法 根據具體病證表現,酌情選用相應 治法 和方藥。

2 、色之沉浮

望診 色之浮沉主要指病色的淺深內外位置而言,病色淺表,浮現于皮膚之間者,為色浮;病色深沉,隱見于皮膚之內者,為色沉。

臨床意義病變膚色浮淺者,提示病位淺表,病情較輕,易于 治療 ,預后良好。病色深沉者,提示病位在里,病情較重, 治療 難度較大,非短期能夠治愈。

治法 針對病證的內外輕重,病溫虛甚死。

3 、色之清濁

望診 色之清濁是指病變膚色的清明舒展與清濁晦暗滯而言,病色明快,為色清之象;病色晦滯,為色濁之狀

臨床意義病變膚色清而明快者,提示病屬陽證,病位相對淺表,正氣尚未耗損;病色濁晦暗滯者,說明屬陰證,病位在里,正氣已虛,病情較重。

4 、色之散摶

望診 色之散摶是指病色的疏散與摶聚狀態而言。病色疏離浮散者,稱之為色散;病色壅聚摶集者,稱之為色摶。

臨床意義病色疏離浮散者,提示病程較短, 治療 較易,預后良好。病色壅聚摶集者,說明病程較久,病情嚴重,邪氣集聚, 治療 難度較大,療程較長,非短期能治愈。

治法 根據邪氣的散聚情況,選用相應的 治法 方藥

5 、色之微甚

望診 色之微甚是指病色的淺淡和深濃而言。病色淺淡者,為色微;病色深濃者,為色甚。

臨床意義病變膚色淺淡者,提示正氣衰,氣血不足。病色深濃者,提示病邪較甚

治法 病色微者, 治療 以補益陰陽氣血為主;病色甚者,治宜驅邪為先。

6 、色之夭澤

望診 色之夭澤是指病變膚色的光澤而言。膚色明潤含蓄,生機活潑,富有光澤者,為色澤之象。膚色晦暗呆滯,死氣沉沉,枯槁無華者,為色夭之征。

臨床意義色澤者,提示邪氣不甚,正氣未虛,病情尚輕, 治療 較易,預后亦佳。色夭者,說明邪氣較甚,正氣大虛,病情嚴重, 治療 不易,預后亦差。

治法 色澤患者,祛邪為主,色夭患者,扶正祛邪并重。

7 、色之逆順

望診 色之逆順是指病與色不相應時的兩種不同的情況。病與色處于相生狀態時,如肝病而見黑色或赤色,脾病面見赤色或白色;心病面見青色和黃色;腎病面見白色或青色;肺病而見黃色或黑色,稱之為順色。順色之中,色生病者,如肝病色黑,心病色黃,脾病色白、腎病色青,為吉中小逆。病與色處于相克狀態時,如肝病而見黃色或白色;心病而見白色或黑色;脾病面見黑色或青色;肺病面見青色或赤色;腎病而見赤色或黃色;稱之為逆色,逆色之中,色克病者,如肝病色白,心病色黑,脾病色青,肺病色赤,腎病色黃,為兇中之逆。病克色者,如肝病色黃,心病色白,脾病色黑,肺病色青,腎病色赤,為兇中之順。

臨床意義色之順逆,能夠提示病情輕重,邪正盛衰,以及疾病預后轉歸。順色順逆,能夠提示病情輕重,邪正不甚,正氣尚充,易于 治療 ,預后良好。逆色提示病情嚴重,邪氣較甚,正氣虛衰,難于 治療 ,預后多差。但臨證運用時應綜合各方面情況,通盤考慮,不可過于機械

治法 根據具體病證,選用相應 治療 方藥。

8 、色之動態變化

望診 望色之時,不僅要審察色之善惡、浮沉、微甚、清濁、散摶、夭澤和順逆,而且要注意觀察病色的動態變化。尤其是慢性痼疾,病程較長,癥狀易于反復,此時主要膚色的動態變化,往往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價值。隨著疾病的進退演變,膚色也有相應的變化

臨床意義觀察病色的動態變化,可以了解病情的輕重、病位的淺深、邪正的盛衰等變化情況。病色由散變聚,由夭變澤者,說明病位由淺表入內里,邪氣由輕變重,正氣由盛變衰,病情由輕變重, 治療 乏效,為病情惡化發展之兆。反之,病色由惡轉善,由逆變順,由甚變微,,由深沉變浮淺,由濁變清,由聚轉散,由夭變順,反映病位由深變淺,邪氣逐漸消退,正氣逐漸恢復,病情由重變輕,為邪退正復, 治療 有效,病情向愈的佳兆。

治法 病色由善轉惡,由微變甚等病情惡化患者,應根據具體病證情況,及時調整 治法 ,以控制病情的發展。病色由惡轉善,由甚變微等病情逐漸向愈患者,可固守原法,繼續鞏固調理。

9 、正常膚色

望診 中國人的正常膚色應以紅黃隱隱,明潤又含蓄。由于先天稟賦,體質偏頗,以及職業、風土、生活工作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而有較大的個體差異,這些均不作病態論。

臨床意義黃色人種有紅黃隱隱,明潤含蓄的皮膚色澤,提示其人胃氣旺盛,臟腑健全,血脈和調,神足氣充,為正常膚色。病變過程中見到上述膚色,說明病程較短,邪氣輕淺,正氣未衰,易于 治療 ,預后較好。

治法 祛邪為主,根據具體病證,選用相應的 治法 和方藥。

(二)黃色主病

1 、黃疸

望診 患者身目俱黃,或鮮明如橘色,或晦暗如煙熏狀,尿黃而短,苔膩,身困乏力,懶于動作

臨床意義身目俱黃之黃疸,病因多與飲食不節、濕熱火毒等邪氣侵襲有關,病位多涉及肝、膽、脾、胃、證候性質或為濕熱,或為寒濕,或為火毒,或為氣血虧虛其中黃疸鮮明如橘色,舌紅苔膩,尿黃腹脹者,多為濕熱蘊阻肝膽脾胃;黃疸晦暗如煙熏狀,苔白膩,舌淡紅,多為寒濕痹阻肝膽脾胃;突發黃疸,高熱神昏,斑疹出血者,多為熱毒熾熱,追血動血,蒙蔽心神;發病緩慢,病程日久,神目淺黃,并伴有一系列虛弱表現者,多為脾胃虧虛,氣血不足,濕邪內阻。

治法 陽黃者,治宜清熱利濕退黃,可用菌陳篙湯、梔子柏皮湯一類方藥;陰黃者,治宜溫陽利濕退黃,酌情選用菌陳術附湯、五苓散一類方藥;急黃者,治宜清熱解毒退黃,可選犀牛散、紫雪丹一類方藥。虛黃者,治宜健脾溫中,補益氣血,酌情選用小建中湯,歸脾湯一類方藥。

2 、黃胖

望診 黃胖患者,周身膚色淺黃帶白,顏面四肢虛浮,兩目不黃,眼結膜蒼白,唇、舌、指甲蒼白,神疲倦怠,懶于動作,甚則毛發枯萎。

臨床意義黃胖多見于鉤蟲病患者,其病因與赤足勞作,感染鉤蟲尾蚴,鉤蟲在腸道寄生繁殖,耗血傷氣有關。病位多在脾胃兩臟,嚴重者可涉及心、肝等臟腑。證候性質主要為氣血兩虛,中焦不足,濕邪內阻。

治法 健脾祛濕,益氣補血,殺蟲驅蟲。酌情選用黃胖丸、榧殺蟲丸一類方藥。

3 、萎黃

望診 萎黃之證,患者膚色淡黃,枯槁不澤,神疲少氣,面容憔悴,毛發枯萎稀疏,語音低弱,兩目無黃染,色淡無華。

4 、蒼黃

望診 患者膚色蒼黃,腹脹如鼓,腹部青筋暴露,形態瘦削,顏面頸胸部見有紅絲赤縷如蟹爪狀

臨床意義膚色蒼黃多見于膨脹等病患者,病情較重。其病因或為情志所傷,酒食不節、老欲過度;或為吸血蟲感染;或為黃疸、積聚等病失治誤治。其病位主要在肝脾兩臟,有時候波及胃、腎、心、膀胱、三焦、膽等臟腑。征候性質多為正虛血瘀水停。

治法 健脾疏肝,活血行水,酌情選用化瘀湯、加味異功散一類方藥。

5 、枯黃

望診 患者膚色黃而干枯,缺乏彈性,肌肉消瘦,舌紅少津,兩目不黃

臨床意義膚色枯黃者,提示病在脾胃,證候屬火熱,性質或虛或實,隨其病證則表現而異

治法 清胃養胃,酌情選用白虎湯、益胃一類方藥。

6 、濕病

望診 濕病患者,膚色黃而晦滯,狀如煙熏,但兩目不黃,并常伴有周身困痛,脘痞苔膩,身熱不揚等癥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特征,示為濕病所致。其病多是濕邪侵襲,痹阻肌表;病位多與脾肺有關,證候性質主要為濕郁氣滯,病程多短

治法 祛濕透表,酌情選用羌活勝濕湯、麻杏薏甘湯一類方藥。

7 、疳積

望診 小兒疳積,膚色黃白,面色萎黃,毛發稀疏憔悴,腹大青筋,頭大頸細,形羸體瘦,困倦喜臥治,病后失調有關。其病位主要在脾胃兩臟,有時也可涉及到心、肝、肺、腎、等;證候性質為中氣虛損,氣陰耗傷,飲食積滯,濕熱內蘊等

治法 健脾益胃,消食化滯。酌情選用白術散、人參啟脾丸、參苓白術散一類方藥。

8 、胎黃

望診 胎黃主要表現為初生嬰兒周身皮膚、兩目,小便發黃,其黃疸或淺或深,時間或長或短,并有可能伴隨其它癥狀

臨床意義胎黃出現于生后二三日內, 1 周內黃疸到達高峰, 2 至 3 周內消退,嬰兒一般情況良好,而其它伴隨癥狀,此屬正常生理現象。

治法 病理性胎黃,治宜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酌情選用生地黃湯、犀角散一類方藥。

(三)赤色主病

1 、火熱證

望診 火熱病證,患者可見顏面和周身皮膚紅赤,或伴有發熱惡熱,口渴飲冷;或見有紅色斑疹;或伴有局部紅腫,舌紅苔黃,小便短赤,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膚色特征,提示其病為火熱證

治法 清熱瀉火,酌情選用白虎湯、黃連解毒湯一類方藥

2 、陽氣郁表

望診 陽氣郁表病證,患者可見膚色赤紅,煩躁不安,發熱無汗,或有皮膚癢疹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病為外感之淫邪氣,怫郁于表,不得外透所致

治法 解表透邪,酌情選用桂枝麻黃各半湯、麻黃連翹赤小豆一類方藥。

3 、陰虛證

望診 陰虛病證,患者可見兩顴潮紅,口唇紅赤,形體消瘦,語音嘶啞,或痰中帶血,舌紅而瘦,舌苔光剝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病多為陰虛,病位常關系到肺、腎等,病程較久,病情較重

治法 養陰清熱,酌情選用百合固金湯、六味地黃湯一類方藥。

4 、戴陽

望診 戴陽證,患者可見面色晄白,顴部時而浮現嫩紅如妝現象,游移不定,精神萎靡,身縮蜷臥,呼吸短促,燥擾不安,舌淡苔白,下利清谷。

臨床意義見到戴陽證表現,提示患者陰寒極甚而虛陽欲脫,是病情危重的征兆

治法 回陽救逆,酌情選用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一類方藥

5 、一氧化碳中毒

望診 典型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可見嗜睡或昏迷,面色潮紅或呈櫻桃紅色,呼吸急促,煩躁,多汗,瞳孔縮小,不對稱或散大。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表現,提示為一氧化碳中毒證

治法 迅速將病人轉移至空氣新鮮的地方,并給予吸氧等 治法 。

(四)白色主病

1 、陽虛證

望診 陽虛患者,面色晄白虛浮或青白晦滯,膚色蒼白,肢體卷縮,喜暖畏寒,常著較多衣物,精神萎頓,舌淡嫩,苔白潤,痰涎、白帶、糞便等分泌物排泄物色白質稀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人陽氣虛衰,陰氣較甚

治法 扶陽抑陰,酌情選用桂附地黃丸、附子理中湯一類方藥

2 、陽氣暴脫證

望診 患者平素見有陽虛表現,又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汗出如珠,唇淡舌青,并可伴有呼吸急促不勻,兩目上視等癥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人陽氣暴脫,生命垂危

治法 回陽救逆,益氣固脫。酌情選用參附湯、四逆湯一類方藥

3 、氣虛證

望診 氣血患者,膚色淡白,面色 x 白無華,精神萎靡,少氣懶言,行動遲緩,缺乏生氣,舌能齒痕,蒼白而潤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人臟腑功能低下,氣虛不足

治法 補氣扶正,酌情選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一類方藥

4 、血虛證

望診 血虛患者,膚色白而無華,或黃白如雞皮狀,面、唇、爪、舌蒼白,面容憔悴毛發枯萎。

臨床意義補血養血,酌情選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一類方藥

5 、寒證

望診 寒證患者可見膚色青白,皮膚緊密,周身戰粟,畏寒喜溫。分泌排泄物澄澈清冷,舌淡苔白

臨床意義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人為寒邪所傷

治法 溫陽祛寒,酌情選用理中湯、麻黃湯一類方藥

(五)青色主病

1 、寒證

望診 陰寒內盛病證,患者多見膚色青白,面色淡青唇青,色淡,苔白而潤,或有腹痛,或有四肢拘急,喜溫畏寒。

臨床意義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人為寒邪所傷,體內陰寒較盛

治法 溫中散寒,酌情選用附子理中湯、昊茱萸湯一類方藥

2 、陽虛血瘀證

望診 陽虛血瘀病證,患者多見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膚色青白,舌淡而青,或有瘀斑,畏寒喜溫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人陽氣虛衰,血行不暢,經脈瘀阻。

治法 溫陽活血通脈,酌情選用少腹逐瘀湯、生化湯一類方藥

3 、驚風

望診 小兒驚風發作之前,多在沒檢、鼻柱、口唇四周等部位出現青色。

臨床意義小兒發熱,見有上述面色表現,提示患兒欲作驚風

治法 退熱止痙,酌情選用小兒回春丹、琥珀抱龍丸一類方藥

4 、肝病

望診 肝病患者,膚色蒼白,缺乏光澤,形體消瘦,腹部青筋暴露,或有腹部大如鼓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特征,提示其病與肝密切相關

治法 養肝疏肝活血,酌情選用一貫煎、歸芍地黃湯一類方藥。

(六)黑色主病

1 、腎陰虧虛證

望診 腎陰虧虛證,患者可見膚色黑而干瘦,顏面黧黑,耳廓焦枯,面容憔悴,精神疲憊,彎腰曲背,不耐疲勞,唇舌干枯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人腎陰不足,虛火內熾

治法 滋腎清熱,酌情選用知柏地黃湯、二至丸一類方藥

2 、陽虛內寒證

望診 陽虛內寒之證,患者可見膚色黑而暗淡,面色黧黑,或眼眶周圍發黑,肢體蜷縮,畏寒喜溫,常著較多衣物,舌淡嫩,苔白潤,痰涎,白帶,尿液,糞便等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色白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人陽氣不足,陰寒較重

治法 溫陽驅寒,酌情選用右歸丸、附子理中丸一類方藥

3 、寒濕水停證

望診 寒濕水停證,患者可見膚色黑面淺淡,眼眶四周發黑,顏面四肢浮腫,或有腹水脹大,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甚則舌苔灰黑而潤。

臨床意義臨證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人臟腑功能障礙,寒濕內聚,痰飲內停

治法 溫陽散寒,除濕利水。酌情選用苓桂術甘湯、真武湯、實脾飲一類方藥

4 、血瘀證

望診 血瘀之證患者可見膚色暗黑而肌膚甲錯,面色暗黑,或有斑片狀色素沉著,舌質青黯,挾有較多血塊

臨床意義臨證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人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阻。

治法 活血化瘀,酌情選用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一類方藥。

(七)紫紺主病

1 、血瘀證

望診 瘀血阻滯之證,患者可見唇甲紫紺,膚色紫紺,或見皮膚黯黑甲錯,舌有瘀斑,或伴有神情恐懼,焦躁不安,呼吸急促

臨床意義臨證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患者血脈瘀阻,氣血運行不暢

治法 活血通脈,酌情選用膈下逐淤湯,血府逐瘀湯一類方藥

2 、寒凝血脈證

望診 寒凝血脈之證,患者可見膚色紺青,唇紫,四肢發烏,陰囊收縮,舌卷發青,肢體蜷縮喜暖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寒凝血脈,病情較重

治法 溫經散寒通脈,酌情選用昊茱萸湯,四逆湯一類方藥

3 、中毒

望診 因攝食腌制不透的咸菜、腐爛蔬菜,河豚、巴豆、雷公藤等而中毒的患者,可見口唇,指甲以及全身皮膚出現紫紺,吐瀉,嗜睡或煩躁不安,甚則昏迷,呼吸減慢,乃至死亡

臨床意義患者平素身體健康,突然出現上述形色表現,提示為中毒所致,詢其飲食,即可知具體中毒物質。

治法 排毒解毒,針對具體中毒物質,選擇相應的解毒藥物等方藥。

五、望形態

人有高矮肥瘦之分,形有強弱剛柔之別,外在形體的強弱胖瘦與內在臟腑的堅脆盛衰是密切相關的。因此,觀察患者的外形特征,可以推測臟腑陰陽的狀況。此外,某些形體肢節改變,如雞胸、龜背等,往往是一些疾病的特殊表現,具體重要的診斷學一樣,臨證時不可不察

(一)高者主病

1 、巨人癥

望診 巨人癥患者,全身各部成比例發育生長,形體異常高大魁梧,遠遠超過同齡者的身高與體重, 10 歲左右身高可達 2 米以上。早期患者精神充沛,肌肉發達,體力過人,食量很大,數倍于常人。成人后期患者精神體力早衰,反應遲鈍,不耐疲勞。

臨床意義臨證見到上述形體特征,提示其人患有生長激素分泌過多的巨人癥。其病因多與垂體前葉腫瘤有關。

治法 抑陽扶陰,灼選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一類方藥;或采用垂體放療,手術切除 治療 方法。

2 、類無睪癥

望診 類無睪癥患者,身材高大,可達 2 米以上,但全身長度比例失常,四肢尤其是兩下肢特長,指距超過身高,男性喉結、胡須,女性乳房第二性特征缺如

臨床意義臨證見有上述形體特征,提示其人在青春期發育以前性腺已經萎縮破壞而患有類無睪癥

治法 補腎,酌情選用全鹿丸,河車大選丸一類方藥

3 、內臟下垂

望診 胃、腎等內臟下垂病證,患者形體特征常為瘦長,肌肉松弛薄弱,女性多見。胃下垂者,食后可見脘腹漲滿,經久難消

臨床意義臨證見有瘦長體型,肌肉薄弱者,提示其人中氣不足,易患內臟下垂之證

治法 補中益氣,升提舉陷。酌情選用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一類方藥。

4 、癆病

望診 癆病患者,形體多為瘦長,并伴有唇紅顴赤,咳嗽咯血,舌紅少苔等見癥

臨床意義臨證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人易患肺癆病

治法 滋陰清熱,養肺殺蟲。酌情選用月華丸,百合固金湯一類方藥

(二)矮者主病

1 、侏儒癥

望診 侏儒癥的形態特征是身材矮小,兒童患者的身高較同齡同種兒童矮 30% 或更多,成年患者身高不超過 130 厘米,并保持兒童外貌,肌肉不發達,皮膚細膩而干燥,毛發柔細,牙齒發育延遲,換牙更晚,性器官及第二性征發育不良,許多患者無陰毛,腋毛,男性患者無胡須,且常見隱睪癥。女性患者乳房、臀部、外陰等不發育不良。侏儒癥患者性情多較虛怯,易激動,常見精神抑郁不暢,有些患者伴有智力低下或癡呆表現

臨床意義臨證見有上述形態特征,提示其人患有侏儒癥。其病因或為顱中腫瘤,或為頭部外傷,或為邪毒侵襲,或為嬰幼兒攝碘嚴重不足所致。多屬于中醫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腎氣虧虛范疇

治法 補腎,酌情選用桂附地黃丸、右歸丸一類方藥;或使用人類生長激素、甲狀腺片等藥物。腫瘤所致者,者應選擇手術或放射線 治療

2 、先天不足

望診 兒童身材矮小,發育遲緩,出牙晚,囟門閉合遲緩,語音、坐立、行走均較同齡兒童明顯落后,成年患者身材亦相對矮小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態表現,提示其人先天不足,腎精腎氣薄弱

治法 益腎助長,酌情選用補腎地黃丸、左歸丸一類方藥

3 、營養不良

望診 小兒身材瘦小或矮而虛浮,面色萎黃,毛發枯憔稀疏,皮膚干枯無華,精神倦怠,目框深陷,四肢瘦削

臨床意義小兒見有上述形態表現,提示其人先天營養不良,妨礙了生長發育。其病因或為營養攝入不足,或為脾胃虛弱,運化吸收功能障礙,或為腸道寄生蟲及其它慢性疾患,營養消耗過度所致。

治法 健脾養胃,益氣補血。酌情選用人參養榮丸,歸脾湯一類方藥

(三)肥瘦主病

1 、肥者主病

望診 肥胖之人,外形壅盛,體態豐豐腴,行動遲緩笨拙,少動懶言,動則氣短,不耐疲勞,能食嗜睡,睡眠時鼾聲較大

臨床意義肥胖之人,多痰濕氣虛之證,易患消渴、中風、偏枯、暴厥等病,常因疾病所傷而難以長壽

治法 祛痰化濕,健脾益氣。酌情選用平胃散、香砂六君子湯一類方藥。

2 、瘦者主病

望診 瘦脊之人,外形單薄,肌肉瘦削,皮膚干枯,顴骨高起,唇肉廉薄,目眶深陷,肋骨清晰可見,四肢青筋顯露,性格多見急躁。患者可見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破 kun 脫肉等癥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態表現,提示其人氣血虧虛,或陰虛火熱。而大骨枯槁,大肉盡脫,則為氣液枯痼,臟腑精氣衰竭之證,其病因多與久病耗損,蟲積,營養攝入不足或吸收障礙,長期思慮過度等因素有關

治法 , 滋陰清熱,補氣養血,酌情選用玉女煎,人參養榮丸一類方藥。

(四)望其它

1 、望肌肉

望診 肌肉堅固發達之人,胸腹四肢肌肉突出明顯,肌肉或條塊,堅實有力,面部輪廓多較明顯,行動敏捷有力。肌肉柔弱之人,則胸肌、腹肌、手臂、下肢等處肌肉小而薄弱,舉止文弱。

臨床意義脾主肌肉,肌肉的堅實柔弱,可以反映人的脾胃功能和平素體質強弱。肌肉堅實發達者,提示其脾胃功能多較健全,平素經常進行體格鍛煉,身體壯實,不易為邪氣所侵。即使患病,病情亦多較淺。反之,肌肉弱小不固者,提示其人平素缺乏體育鍛煉,脾胃功能不健,體質較弱,易為邪傷

治療 肌肉柔弱欠實者,治宜調理脾肋,酌情選用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一類方藥

2 、察紋理

望診 察紋理,即觀察肌膚之紋理。由于生理狀況的差異和病理因素的影響,人的皮膚紋理有粗細疏密之不同。而皮膚紋理的不同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反映內在臟腑的大致狀況

臨床意義據《內徑》所載,皮膚紋理既與臟腑大小有關,又是三焦、膀胱的外應部位

治法 根據其具體病證表現,選用相應的 治法 方藥

3 、縱腹垂腴,

望診 腹大前凸,腹部皮膚豐厚下垂,行動遲緩,難以彎腰取,全身其它部位亦多脂肪沉積

臨床意義縱腹垂腴多見于中年以上,能食少動,安逸過度之人,此類體態自如,易患胸悶心痛、消渴、中風偏癱等病

治法 化痰祛濕,健脾消導。酌情選用平胃散、二陳湯一類方藥

4 、肘內翻與肘外翻

望診 正常人肘關節伸直時,上臂與前臂之間形成一個 5—15 度左右的外翻角,若此角度減少到呈內翻角時,稱之為肘內翻;此角增大,超過 15 度時,稱之為肘外翻。

臨床意義具有肘內翻或肘外翻形態的患者,多患有佝僂病,或應肘部遭受嚴重外傷而致使局部畸形

治法 健脾補鈣,酌情選用龍牡壯骨沖劑,魚肝油,鈣片等

5 、膝內翻

望診 膝內翻又稱羅圈腿,其形態特征是人體直立,兩踝并攏時,兩膝關節處不能靠近而向外弓出,兩腿形成一個 O 形

臨床意義具有膝內翻表現之人,多為佝僂病患者,其病因與后天調攝不當,脾胃虛弱,營養不良,日曬過少,以及先天稟賦薄弱等有關

治法 健脾補鈣,酌情選用龍牡壯骨沖劑、六君子湯一類方藥

6 、膝外翻

望診 膝外翻又稱 X 形腿,其形態特征是人體直立,兩膝并攏時,兩小腿斜向內弓,兩腿組成 X 形,如圖

臨床意義具有膝外翻形態之人,多為佝僂病患者其病因與年幼時脾胃功能不健,營養攝取不全,日曬過少,先天稟賦薄弱等因素有關

治法 小兒患者,治宜健脾補鈣,酌情選用龍牡壯骨沖劑等藥;成年患者可進行手術糾正

7 、兩腿彎曲

望診 小兒患者,兩下肢向里或向外彎曲,雙腿支撐力弱,起步亦晚,行走不穩

臨床意義見此形態,提示其人患有佝僂病

治法 健脾補鈣,酌情選用龍牡壯骨沖劑、金匱腎氣丸一類方藥

8 、足外翻

望診 足內翻患者,兩足平行著地,人體處于直立狀態時,跟腱的沿長線落在跟骨的外側,行走時,經常出現足踝內翻現象。

臨床意義見有上述形態表現,提示其人患有足內翻病。其病因與脊髓灰質炎、踝關節損傷、佝僂病等密切相關,也有的是因先天遺傳所致。 治法 手術糾正。

9 、雞胸

望診 雞胸,也稱龜胸。其典型形態可見,胸骨高聳前突,肋骨低陷,心窩下凹,胸廓前后經擴大而橫徑縮小,沿胸廓前面各肋軟骨與肋骨交界處隆起,列成串珠狀,形如雞胸。患者或伴有咳喘;或兼見形體瘦弱,囟大顱大;或見有脊柱后彎側彎,行必髃佝僂

臨床意義雞胸多見于佝僂病患兒。其病因與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護失宜,接觸陽光過少,慢性咳喘等有關,其病位主要關系到脾、肺、腎,征候性質多為氣虛痰濕或痰熱

治法 健脾補腎,益肺化痰,酌情選用補腎地黃丸,補天大造丸

10 、龜背

望診 龜背,亦稱隆背,駝背。其典型形態可見脊骨彎曲,背弓如龜,行步傴摟。患者可同時伴有雞胸,方頭等表現

臨床意義龜背多見于佝僂病,或先天脊柱畸形患者。其病因與嬰幼兒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護失宜,脾腎虧損,脊椎骨痿弱或曲背久坐,沒有及時糾正,脊椎骨受損有關,

治療 補腎健脾,酌情選用左歸丸,補天大造丸一類方藥。

六、望動態

患者行立坐臥,行為舉止,動靜姿態,可以反映其人精神情志是否正常,臟腑肢體功能是否健全,陰陽氣血有無逆亂耗損等情況。臨證仔細觀察患者的動靜姿態,是中醫 望診 中不可忽略的內容之一

(一)望頭顱

1 、頭搖

望診 患者頭部不自覺地搖動或搖擺,難以自制。但某些患者或伴有面赤肢顫,頭目暈眩,舌紅苔黃;或伴見神疲倦怠,消瘦體弱,舌紅少苔,舌體顫動

臨床意義頭搖之癥,多見于動風病證,其性質可虛可實,實證多屬鳳陽上擾,虛證常為肝腎陰血虧虛

治法 平肝潛陽,養血熄風,酌情選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復脈湯一類方藥

2 、頸項強直

望診 患者頸項強直,曲伸轉搖不利,或伴有惡寒發熱,或伴見高熱神昏,噴射狀嘔吐,或伴有牙關緊閉,苦笑面容,四肢抽搐,角弓反張。

臨床意義頸項強直一癥,或見于動風證,或見于寒濕痹阻證,或見于邪熱傷津證。

治法 祛邪止痙,酌情選用葛根湯,大承氣湯,玉真散一類方藥。

(二)望軀體四肢

1 、手足瘈疭

望診 手足瘈疭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四肢不由自主地抽搐,其抽搐動作幅度一般較小,乃手足一屈一伸的抽動,與一般不規則抽搐不同,但亦屬抽搐之一

臨床意義手足瘈疭之癥,可由多種原因和征候所致。其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項強等癥者,多屬風寒閉阻經絡;伴有項背強直,角弓反張等癥者,提示風痰瘀阻絡,伴見陰虛陽亢表現者,多為陰虛風動之證;伴有高熱神昏見癥,提示熱極生風證,發作時神識不清,兩目上視,口吐涎沫,口作怪聲者,乃痹癥表現;誤服過量馬錢子等毒性藥物而見四肢抽搐者,多為中毒所致

治法 熄風止痙,酌情選用大秦艽湯,五虎追風散,大定風珠等方藥

2 ,肌肉 x 動

望診 肌肉 x 動,系指患者周身肌肉不由自主地顫動,甚則可表現為身振體搖,站立不穩定多伴見面色 x 白,舌淡苔白等癥

臨床意義肌肉 x 動多見陽虛,水飲內停,氣血虧虛之證

治法 溫陽利水,益氣補血,酌情選用真武湯,人參養榮湯一類方藥。

3 、角弓反張

望診 典型的角弓反張表現,可見項背強急,腰背反張,身體后仰,形如弓狀

臨床意義角弓反張之癥,主要見于急性熱病、驚風,破傷風等病過程之中。其病因與風、濕、熱、毒諸邪侵襲有關,病位主要關系肝臟,證候性質有寒、熱、虛、實種種不同,臨證時需要綜合各方面情況加以分析判斷

治法 熄風止痙,酌情選用瓜萎桂枝湯、紫雪丹,羚羊鉤藤湯 ,

4 、戰栗

望診 戰栗亦稱寒慄,其典型表現可見惡寒而周身不自主地顫抖

臨床意義 戰栗之證,多見于瘧疾,或外感熱病欲作戰汗時,有時亦可出現于瘡毒內陷,熱邪熾盛,陽虛內寒證

治法 和解少陽,截虐七寶飲一類方藥。

5 、四肢屈伸不利

望診 四肢屈伸不利的典型表現可見;患者四肢拘急或強直,難以屈伸、指、脘、肘、踝、膝等關節活動障礙,甚則腫大變形。

臨床意義四肢屈伸不利之癥,主要見于歷節、痹癥、痙病中風等病。其病因與正氣虧虛。風、寒、濕、熱、痰等邪氣痹阻經脈關節有關,病位多在肝腎,證候性質多虛實夾雜

治法 補腎養肝,化痰活血,宣痹通絡。正氣選用虎骨木瓜丸,補陽還五湯,養血地黃丸一類方藥。

6 、半身不遂

望診 半身不遂,又稱偏癱,偏枯。其典型表現可見患者左側或右側肢體癱瘓,不能進行隨意活動。有時可伴見面部口眼  斜,癱瘓一側肢體肌肉干枯萎縮,語言不利

臨床意義半身不遂主要見于中風病過程之中,其證候性質多屬風痰瘀邪阻絡,正氣虧虛。其中發病急驟,且伴有神昏卒倒,口眼歪斜者,提示中風入臟;發病較緩,或病程較長,神志清晰者,多為風中經絡,或中風后遺癥

治法 。益氣活血,化痰通絡。酌情選用補陽還五湯,大活絡丹一類方藥

7 、癱瘓

望診 癱瘓,亦稱攤緩。其典型表現可見四肢肌肉軟弱或僵硬不用,有些患者僅僅局限于下肢癱瘓,不能自主活動,或伴有二便失禁現象。病程較久者,可見肢體肌肉萎縮。

臨床意義癱瘓主要見于中風 x 痱,脊髓損傷,痿躄等神經肌肉病變。其病因與風火痰瘀寒濕閉阻脈絡,或跌打損傷有關,病位主要關系到肝腎脾三臟,證候性質多為虛實夾雜

治法 補腎養肝,和營通絡,酌情選用地黃飲子,大活絡丹類方藥。

8 、口眼  斜

望診 口眼歪斜,又稱卒口僻,面癱,其典型癥狀可見口目歪斜不正,一側眼睛難以閉合,額部皺紋消失,作露齒動作時,口角斜向健側,鼻唇溝消失

臨床意義口眼蝸斜多見于中風和面神經痹等病癥,其病因與風中經絡有關

治法 益氣補血,祛風通絡。酌情選用牽正散,羚羊鉤藤湯一類方藥。

9 、面肌抽搐

望診 患者顏面肌肉不時出現抽搐顫動,多表現在一側眼瞼、面頰及口角部,可伴見口眼蝸斜的病人

臨床意義面肌抽搐主要見三叉神經痛,腦膜炎后遺癥,癔病,精神病,尿毒癥,中風后遺癥,面神經麻痹,酒精中毒,破傷風等病患者身上

治法 陽血疏肝,熄風止痙。酌情選用牽正散,天馬鉤藤湯,芍藥甘草湯一類方藥。

10 ,手顫

手顫,系指患者手指發生不自主的細微顫動,尤其是兩手平伸,兩目閉合時,手顫往往更為明顯。嚴重手顫可致書寫,端湯,吃飯等手部精細動作發生困難。手顫可以兩手同時出現,亦可單發于一手

臨床意義手顫為動風之癥。其病因或因火熱,或因風痰,或因陰血虧虛,精氣耗損。癥狀多見于急性熱病,甲亢、高血壓、肝豆狀核變性,帕金森,汞中毒,年邁體弱等患者身上

11 、足顫

望診 足顫之癥。其典型表現可見一足火雙足震顫抖動,不能自行,行走不穩,搖擺不定,下肢痿軟,多見于年邁體弱之人,有時可絆見手顫現象。

臨床意義足顫主要見于老年肝腎虛衰,氣血不足之癥;有時是中風的先兆表現之一;下肢痹癥亦偶可見之

治法 養肝益腎。酌情選用歸芍地黃丸、定振丸一類放藥

治法 滋陰清熱,平肝熄風。酌情選用二甲復脈湯,天馬鉤藤湯一類方藥。

12 、手指攣急

望診 手指攣急的典型表現可見手指拘急攣曲,難以伸直,狀如雞爪,然手腕以上關節肌肉活動正常

臨床意義手指攣急即可陰血虧虛,不能養血柔筋所致;亦可由寒濕等六淫邪氣痹阻經脈而成。其下降拘攣并見,且表現為陣發性,則是癲癇、嬰兒痙攣癥等病的反映

治法 養血柔筋,宣痹舒攣。酌情選用加味姜黃湯,當歸四逆湯一類放藥。

13 、撒手

望診 重病昏迷病人,兩手撒開,手臂不能活動。常伴見口開目合,二便失禁,呼吸氣粗,鼾聲大作,汗出面白等癥。

臨床意義撒手是中風入臟所致脫證表現之一,見此患者,提示病情危重,預后不良。

治法 回陽固脫。酌情選用參附湯、獨參湯一類放藥。

14 、握固

望診 握固是中風常見癥狀之一,其典型表現可見患者兩手握固成拳,手指不能伸展,神志或昏迷或清醒。神昏者,多發病急驟,病程較短,且伴有牙關緊閉,肢體強痙,面赤氣粗,痰涎壅盛,燥擾不寧等癥。神志清晰者,則病程較長,且伴有半身不遂,患側肢體強痙,屈伸不利,言語不利,口眼歪斜等癥。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神昏卒倒,兩手握固,牙關緊閉等癥,提示中風入臟之閉癥。

治法 中風入臟閉證,治宜開竅熄風,酌情選用至寶丹,蘇合香丸等方藥;中風后遺癥則應益氣活血,和營通絡,可用補陽還五湯,解語丹等方藥,并宜配合針刺,功能鍛煉等 治療 方法。

15 、撮空

望診 撮空是神志昏迷患者的無意識動作之一,其典型表現可見病人兩手向空捉物,且多同時伴有高熱和譫語妄言現象

臨床意義神昏撮空、高熱譫語見癥,多發生于熱病邪入心包之時,是病情危重的表現。

治法 清熱開竅,酌情選用安宮牛黃丸,清宮廷一類方藥。

16 、引線

望診 引線是神昏患者的無意識動作之一,其典型表現可見病人兩手相引,如拈絲線狀,并且大多同時伴有高熱譫語現象

臨床意義神昏引線見癥,多發于熱病邪入心包,或陽明病,邪熱內結,神明被擾之時,是病危的表現

治法 清熱開竅,酌情選用安宮牛黃丸,大承氣湯一類方藥。

17 、循衣摸床

望診 循衣摸床也是神昏患者的常見無意識動作,其中病人手撫衣被,如有所見,稱之為循衣;手常模床,似欲取物,稱之為摸床

臨床意義循衣和摸床都是神識迷亂的表現,多見于熱病之中,肝熱熾盛,擾亂心神者,多見循衣現象;陽明熱結,心神迷亂者,多見于摸床動作

治法 清熱,酌情選用當歸龍薈丸,大承氣湯一類方藥

(三)望體位

1 、主動體位

望診 主動體位的典型表現是;患者坐臥行立動作自如。無任何勉強活強迫體位。

臨床意義患者表現主動體位,提示其病情相對較輕,或疾病初起,正氣未至大損

治法 根據具體病位,采用相應 治法 和方藥。

2 、被動體位

望診 被動體位的典型表現是;患者的頭、軀干、四肢等雖處于不舒服位置,自己卻不能或不知調整,體位完全處于被動狀態。

臨床意義被動體位多見于久病,癱瘓、昏迷、年高體弱患者,見此體位,提示正氣大虛,病情嚴重,預后多差

治法 扶正或開竅通絡,酌情選用十全大補湯,大活絡丹等方藥。

3 、強迫體位

望診 患者因病痛而被迫采用某一體位,稱之為強迫體位。其典型表現因具體病癥而異。

臨床意義咳逆倚息,不能平臥者,提示飲聽于肺;突然腰痛不能轉側,行走不便,以尻代踵者,提示急性扭傷;疼痛呻吟,面白汗出,輾轉反側,坐臥不安者,提示結石梗阻絞痛或蛔厥等等

治法 根據具體病癥,選用相應 治法 和方藥。

望診 總結

疾病病種多種多樣,其臨床表現也是千差萬別,但任何一種病癥,其證候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類別,用寒、熱、痰、瘀來闡發性質,用虛、實說明其邪正盛衰強弱。因此,了解陰陽寒熱虛實痰瘀諸證在神色形態方面的綜合表現,是中醫 望診 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望陰陽

1 、陰證 望診

望診 陰證患者,面色黯淡或蒼白,精神萎縮,靜而少言,身重蜷臥,喜向里側,倦怠少氣,呼吸怯弱,喜暖惡寒,常著較多衣物,分泌排泄物澄澈清冷,喜靜惡動,常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舌淡胖嫩齒痕,苔白或灰黑潤滑

亡陰證多發于久病重病之后,患者身體干枯,皮膚皺折,目框深陷,汗多而拈,面赤燥煩,口渴喜飲,呼吸氣粗,舌質干紅,時時欲脫

臨床意義患者具有上述形色神態表現,提示其證候分別為陰證和亡陰證

治法 陰證治宜抑陰扶陽,臨證時根據具體癥證表現而采用相應的 治法 ;亡陰證則應救陰七津固脫,方選脈飲,固陰煎等方藥。

2 、陽證 望診

望診 陽證患者,面多紅赤,身熱喜涼,狂躁不安,唇干色紅,煩而多言,呼吸氣粗,口渴引飲,便秘尿赤,嘔吐呈噴射狀,仰面伸足而臥,分泌物排泄物粘稠穢濁,舌多紅絳蒼老,苔黃黑,或生芒刺

亡陽證,多發于危重病人,患者可見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冷拳臥,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表現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神色形態表現,提示其證候分別為陽證和亡陽證

治法 陽證治宜抑陽扶陰,可以根據具體病證而選用相應的 治法 和方藥;亡陽證則應回陽救逆,酌情選用參附湯,四逆湯一類方藥

(二)望寒熱

1 、寒證 望診

望診 寒證患者,其證候表現以凝滯、收引、傷陽為特征, 望診 可見;面色想白或青白,畏寒喜暖,四肢蜷縮,身著較多衣物,痰涎、二便、白帶、鼻涕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舌淡苔白而潤等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證候為寒證,其病因多與外感陰寒邪氣,或內傷久病,陽氣耗傷,或過食寒涼等有關,其性質或為寒凝實證,可為陽虛內寒的虛癥

治法 溫陽散寒,酌情選用附子理中湯,吳茱萸湯等方藥。

2 、熱證 望診

望診 熱證患者,其證候表現以火熱、炎上、耗氣、傷津、動血為特征, 望診 可見,面紅目赤,煩躁不寧,惡熱喜冷,渴喜冷飲,大便干硬,吐衄尿血,痰涎,鼻涕,白帶黃稠,小便短赤,癰瘡紅腫熱痛,舌紅或絳,苔黃而燥等。

臨床意義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人患有熱證,其病因多與火熱邪氣侵襲,或五氣化火,飲食不節,蘊蓄成熱,房室勞倦,耗損陰液,陰虧火旺等有關,其性質或為火熱實證,或為陰虧虛熱證

治法 清熱養陰,酌情選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藥。

(三)望虛實

1 、虛癥 望診

望診 虛癥患者,其證候表現以不足、低下、衰退為特征, 望診 可見;精神萎頓,或呈虛性亢奮現象,面色淡白。萎黃或顴部粉紅,形體羸瘦或虛胖,不耐疲勞,形寒畏冷或虛煩潮熱,舌胖嫩齒痕,或舌體瘦小,舌質紅有裂紋等

臨床意義見到上述神色形態表現,提示其病癥屬虛,患者陰陽氣血已經明顯耗損,制服功能低下。其病因多與疾病耗損,長期飲食失調整,七情老倦,房室過度,或先天不足等有關

治法 補陽滋陰,益氣養血,酌情選用八珍湯,龜鹿二仙膠等方藥。

2 、實證 望診

望診 實證患者,其證候表現以亢奮,激烈,潴留為特征, 望診 可見;煩躁不安,呼吸氣粗,痰壅氣盛,聲高多語,腹脹便秘,小便淋瀝,或有神昏譫望,舌苔蒼老等

臨床意義見有上述表現,提示其病屬于實證,患者正氣尚未明顯耗損,邪氣較甚

治法 祛邪,根據具體病癥,選用相應 治法 和方藥。

(四)望瘀痰

1 、瘀痰 望診

望診 瘀證患者,膚色青黯,面部黧黑或青紫,口唇爪指紫黯,皮下可見瘀斑,膚表面青筋顯露,甚則肌膚甲錯,病人可有異常出血現象,血色紫黯有塊,或見機體局部腫塊,位置固定不移,舌質紫黯,舌面瘀點瘀斑,舍下靜脈明顯曲張。某些患者還可見口干,但欲漱水不欲飲,記憶力衰退,精神錯亂,大便黑如柏油狀等癥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形色表現,提示其病屬于瘀證。其病因多與寒邪凝滯,肝氣郁滯,氣虛陽虛,外傷等有關

治法 活血化瘀,結合病因病位,選用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等方藥。

2 、痰證 望診

望診 痰證患者,表現多樣, 望診 或見咳喘咯痰,痰壅氣盛,呼吸不利;或見惡心嘔吐,眩暈欲仆;或見神昏癲狂,精神異常;或見瘰癘癭瘤;痰核流注;或見半身不遂,肢體活動障礙;痰證病人,形體或胖或瘦,舌苔多膩

臨床意義患者見有上述表現,提示其病屬欲痰證。其病因多與六淫邪氣侵襲、憂思氣郁過度,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阅读全文
聲明:站內所有資源均來自網路收集或使用者上傳分享,本站不擁有此類資源的版權,水印不代表署名僅用於防盜。
0

評論0

請先
顯示驗證碼
沒有帳號?註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