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入門之《陽宅十書》掃描版

cover_image

風水學入門之《陽宅十書》掃描版

《陽宅十書》是明代一部專論住宅堪輿的典范之作,精選當時最盛行的堪輿著述,匯總而成。原著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對房宅的外部地形、內部結構、元運宜忌等都有十分詳細、實用的介紹,因此清代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將其收入叢書之中。

 

(點擊圖片,雙擊可放大)

 

 

網絡雜家論述參考:

 

《陽宅十書》原著精選了明代最盛行的陽宅堪輿學著作,將其匯總而成,內容豐富、針對性強,是專論住宅堪輿的典范之作。雖然其講述的堪輿理念摻雜了一些封建迷信內容,但透過現代文明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時,還是會發現蘊含于其中的文化精髓,而這些文化精髓正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沉淀。

 

本書以清代《古今圖書集成》所收錄為底本,對原文進行了精心的點校,并以現代化的詳解方法對原書進行解讀,以方便讀者進一步理解這本中國古代住宅堪輿學的典范之作。

 

《陽宅十書》的作者待考,《四庫全書》未收此書。據分析,未收的原因不在四庫館臣的疏忽,而是此書問世較遲。(另有說四庫全書乃滿清弱化漢文化的著作,很多重要東西不收錄)

 

此書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內容豐富,與其他幾千字一本的風水書籍比較,《陽宅十書》稱得上是一部大作。二是內容專門,歷代的風水書籍多偏重于陰宅,而此書集中敘述陽宅;三是理論復雜,用三元、卦例、星命等復雜的術語攪在字里行間,增加了神秘性。

 

全書十篇。

 

第一篇論宅外形:“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切要。若大形不善,總內形得法,終不全吉。”又云:“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后有丘陵,謂之玄武”。“凡宅不居當沖口外,不居寺廟,不近祠社窯冶宮衙,不居草木不生處,不居故軍營戰地,不居正當水流處,不居山脊沖處,不居大城門口處,不居對獄門處,不居百川口處”。“凡宅,樹木皆欲向宅吉,背宅兇。凡宅地形,卯酉不足,居之自如;子午不足,居之大兇”。“凡宅,門前不許人家屋箭來射”。“凡宅,井不可當大門”。

 

在《陽宅外形吉兇圖說》又列了許多圖形,用以說明宅形的吉兇。試舉幾個這些圖形明示:宅要方正,北面最好有山林,東面最好有水來,西面最好有道路,南面最好平坦或有林木。

 

第二篇論福元,福元即福德宮。其書從三元入手說明這個問題:“天地間不過一陰陽五行,歷法易數,互相表里者。歷法以一百八十年為一大周天,第一甲子六十年為上元,第二甲子六十年為中元,第三甲子六十年為下元,此之謂三元。配以洛書、九宮、八卦。—年屬一宮。洛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獨居中,配合流年。一歲屬坎,二歲屬坤,迤此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生人之年值何卦,此卦即為福德宮”。修房要根據福德宮所在的方位選擇地點。震、巽、坎、離為東四位;乾、坤、艮兌、為西四位,不得混淆,否則有兇。凡屬東四位,宅宜坐北向南,門置東南,井置東南,灶在東北,路在東方。

 

第三篇論大游年。術數認為人某歲游于八卦某宮,據之推斷人在某年的吉兇。“天上九星為地下之九宮,司人間禍福,其應如響。然吉星惟三,兇星乃六”。三吉星為:“生者生氣星貪狼星也,延者延年星武曲也,天者天乙星巨門星也”。人們根據自己的游年推測吉星所在,回避兇星。

 

第四篇論穿宮九星。提醒人們不僅注意方位,還應注意宅內建筑物的高低。“若宜高者下,宜下者高,則兇”。如“坐北向南開巽門者,水木相親。若修一、二、四層及離、坎二方房高,大發富貴,子孫萬輩興旺”。

 

第五章論元空裝卦。“天地之理唯最隱奧者與最變通者,其主持禍福為最驗裝卦爻訣,隱征兆于無形,藏機緘于至變,乃天地之無機”。

 

第六章論開門修造。“門戶,通氣之處,和氣則致祥,乖氣則致戾”。修門要講究方位、時間、尺寸。訂閱號中國風水研究會。

 

第七章論放水。“陽宅陰宅俱以水法取效。若宅內外之形雖佳,修造之法亦善,只兇方地支放水一差,則以前諸法俱壞”。放水應合乎陰陽五行,講究方位。

 

第八篇論宅內形。“大凡人家建立新宅,莫要先筑墻,謂之困字”。“凡宅起屋,前低后高,主發財祿興旺”。“凡宅天井中不可積屋水”。這些都是講宅內構造。此外,又有陽宅內形吉兇圖說,敘述單耳房、雙耳房、孤獨房、露星房等。

 

第九篇論選擇。軍師府。認為游年與方位決定建房吉兇,諸如起工動土、造地基、破本、定磉扇架、豎柱1上梁、蓋屋、泥屋都有禁忌。

 

第十篇論符鎮。介紹了黃石公安宅護救符鎮法。有五岳鎮宅符鎮宅十二年土府神殺、鎮四方土禁并退方神符、鎮行年建宅神符、三教救宅神符、修造預鎮神符、移徙預鎮神符、武帝應用靈符。這些符文都是由漢字變異而成。為什么符文能鎮邪?書中沒有交待。

 

《陽宅十書》是典型的卦例派文獻,迷信大于科學,忌諱多于運用。有人評論說是風水文獻中的敗作。但也有人評論說是前人風水實踐的精華。需要我們多驗證。

 

阅读全文
聲明:站內所有資源均來自網路收集或使用者上傳分享,本站不擁有此類資源的版權,水印不代表署名僅用於防盜。
0

評論0

請先
顯示驗證碼
沒有帳號?註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