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当听到“反骨”这个词时,大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 脑后有反骨 ”,会说这样的人就是背弃原则与誓言,违背社会公德背信弃义的一类人,且认为反骨就是后脑勺凸出的骨头,也就是枕骨。
在面相中,腮部根据腮骨的结构和形状具有的形态,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腮骨尖削型 的,可以说是根本就没有腮骨,这是我们常说的 锥子脸 。
二是腮骨较为平坦,不尖不凸 ,即“国”字面,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 国字脸 。在面相学里,国字面有为官的可能。
三是腮骨外张,过于发达,向脸庞两边凸起来 ,形成“风”字脸型。如同一个倒挂的梨子,这就是所谓的“ 反骨 ” !
也就是说“反骨”其实是 耳后见腮或风字面 。
传统面相学中有一句话叫做: 腮骨阔,吃苦不灰心 。
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吃苦,指的是坚韧 。表示这一类人有坚强的意志,一般打不倒他。能以极强的心理和意志力去面对和承受任何所遇到的困难、挫折、挫败,失败,敢于沉着应对。
其二、不灰心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具有反骨面相、腮骨横阔面相的这类人,且这类人具备的各项性格特征中最大、最显著的一点,就是 恩将愁报 。
腮骨横阔、外翻的反骨之人,一旦不想再继续从事某项工作或离开其领导、主子、老板等,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样把东家弄黄了、把主子害了,然后再自己搭台唱戏单干。 反骨的人,得罪不起 。
所以,人生在世,不要做东郭先生。不要救反骨的人,其一旦得势、翅膀硬了或有机会,必定会反咬你一口!咬到你见骨头,咬到你死为止,不见骨头,是不会撒口的,实属老鳖咬人不松口之列。
反骨之人,性烈刚强、坚韧不拔,面对怎样的困难,都不会轻易低头,与鹰钩鼻的人相比(鹰钩鼻会算计你,阴险毒辣),反骨之人最大的持点是他会用实际“行动”,用付诸实施的手段,去达到报复你的目的。这非常可怕,直接出手,下狠手,下死手。如果你让他一时不快,他会让你一世难过, 千万要远离”反骨”面相之人 。
在日常生活中,一提到“反骨”,多数人都会想到三国时期蜀国名将魏延。在此也约略摘抄一二,与读者共享。
目的是说面相学中所说的“反骨”,与历史演绎小说中的反骨,还是有出入、争议和不同的。
《三国演义 》 第五十三回诸葛亮对魏延有反骨的原话是: “ 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 这是出自 故事的情节,是罗贯中的虚构,正史上的魏延并未提及有“反骨”之说。
《三国志》记载: “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
意思是推测魏延本意,他没有向北投降魏国而是继续南下,只是想杀掉杨仪,他平日就与诸将关系不佳,认为当时蜀汉舆论必然是让他代替诸葛亮,并无背叛之意。
元代 的 郝经 认为杨仪 “ 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 。
据《 魏略 》记载,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 裴松之 认为此说法是在 曹魏 的传言,相比之下,蜀汉 陈寿 的《 三国志 》更为可信。
可以说,历史故事的演绎小说,是假借“反骨”之说来提高故事的可读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去反衬和说明有“反骨”的人会有怎样的举动行为。但演绎归演绎,在此不加评说。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評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