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歲老人李慶遠
257歲的李慶遠,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國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歲。據報道是世界最長壽者。李慶遠原籍云南省,90多歲時到四川省開縣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開縣籍的劉成勛曾于1925年專程拜訪過這位老人,劉的采訪回憶文章發表在1986年第六期《氣功》雜志上,同時刊登的還有壽星李慶遠口述的“長生不老決”約100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報紙曾以“地球上最長壽的人”為題予以報道,但當時卻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懷疑和否認,后來經多方考證,才得到證實。
長生總訣
長生之術,其道有十。曰打坐,降心,煉性,超界,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 能解此十道,始足以延齡 。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與言長生。卻病延年之法,返老還童之機,皆系于是。
打坐之道 ,形體端莊,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打坐之道者,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心似泰山,不動不搖。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無遇不安,無入不得。能如此,不必參禪入定,便是肉身仙佛。
降心之法 ,湛然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邈邈冥冥,不分內外,絲毫欲念不生。此是真定,不必降也。若心逐境馳,有所感念,尋頭覓尾,或靜有所見聞,現出無數幻象,則心生敗壞,道德有損,不可不降。
至于 練性 ,如理瑤琴。促則弦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則琴調美。又如鑄劍,鋼多易折,鐵多易錈。鋼鐵得中,則劍利矣。真旨如此。練真性者,易深體而曲解之也。
界 有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私欲渾忘,即超欲界。塵境渾忘,即超色界。不著空相,即超無色界。超此三界,則煩惱不生,邪魔遠避。
敬 者道之根,主一無適之謂。信者決然無疑,真實不虛之謂也。能守敬信,即是圣賢仙佛。孔子曰:敬而信,以親信。可見圣人亦從此下手。
斷緣 者,斷塵緣也。塵緣不斷,最足蔽心。萬般聰明,皆為所蒙。凡人不能無榮辱得喪之心,則機械之念生,機械之心生。則萬種干時求利事作。于是乎而紜紜擾擾,塵緣繞人。心無片刻安,神無片刻定,以致促其壽命。此大忌也。古人云: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勿顯徳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一切榮辱得喪之情,不系于念。一切生死老病之事,不蒙于心,則塵緣自斷。古人修長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至于 收心 ,則又進一層矣。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靜則生慧,動則昧矣。人情迷于幻境,以為真實,甘受污染,不加洗濯,蒙蔽日深,離道日遠。若能日新又新,絕塵離境,虛靈空洞,不著一物。心與道合,名曰歸根。歸根不離,名曰定睛。歸根定睛之后,其心泰然。內無所看,外亦無為,不垢不凈,毀譽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恪守其中,恪行其常,與時常息,此為上智。夫心猶眼也,纖塵入眼,眼常不安,小事朦心,心常不定,不安不定,其病愈深,易隨起隨治,務令不動,調和純熟,自得安閑。無晝無夜,行往坐臥,應事接物,著意安之,心若得定,繼續安養,勿令煩惱,少得安逸,漸漸馴狎,惟益清遠,此乃收心之道也。
簡事 者,即凡事不宜求過之謂也。如食中珍錯,衣中綾羅,財中金玉,身中名位,此皆分外玩好,足以亂我心神者,宜遠避之。簡事之旨,如是而已。
(真觀) 一寐一餐,損益寄之。一言一動,福禍隨之。能先見者,時刻防微杜漸,而消之于無形。然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亦虛懷受之。勿以妨心,生煩躁,自病其心。最難除者,莫過色欲。當知色由想生,想若不生,終無色事。色即是空,想即是幻。心已冰冷,何事不除。有真見者,早已看破,不受其害。故曰真觀者,達人之先覺也。
夫 定 者,出俗之報地,致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之事畢。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無心于定,而心無不定。故稱之為 泰定 。
心乃載道之器,靜極則道居而慧自生。慧生于本性之固有,故曰無光。因心亂而昏,心靜而明。慧即明矣,勿以多智而傷定,生慧非慧,生而不用者難。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莊子曰: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養,而和理出其性。恬知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知不用而安其恬,而道成德備矣。 知此十道,則長生之訣盡其秘 。能如此,則陸地神仙不難致矣。
養生篇
慶遠老人曰:予年二百五十,而動作不衰,人其以我為神仙乎。夫人壽之短長,元氣之所稟也。元氣有厚薄,不善育生者,雖稟氣厚,濫用而創賊之,亦足以促壽。如燭有長短,使其刻畫相同,則久暫了然。若置長燭于風中,則其燼也自速。護短燭于籠中,則其滅也必遲。養生之道,亦如是也。然上古之人百歲不為奇,壽長而動作不稍衰,今之人則不然,未及半百,則龍鐘衰老矣,豈時世不同,天地渾然之氣有厚薄使然也?非也,養生之道不同也。古之人,法于陰陽,調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神相俱。泰然百歲以上。不以為長壽者。職此故也。今之世, 事物繁于古,機械甚于前,其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逆生于樂,務快其心,如此而欲其度半百而不龍鐘衰老,其可得乎!
故山野之人,恒較城市之人為長壽,蓋山野之人,作息有時,起居有常,無名利之系于心,無機械之亂其神,渾然天成,如葛天之民,故可以延年也。若城市之人,飲食無節,起居無時,機械生于內,名利擾于外,而聲色狗馬之事亂其神,富貴榮辱之念系其心,心無片刻寧,神無片刻安,膠擾不休,故足以促壽也。陸清獻公嘗曰:足柴足米,無憂無慮,早完官糧,不驚不辱,不欠人債而起利,不入典當之門庭,只消清茶淡飯,便可益壽延年。此真養生之妙訣,益壽之良也。得此可以長生,不必采靈藥,練金丹也。老子之言曰勿勞女形勿勞女精勿使女思慮煢煢。寡思路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此中妙旨,庸人忽之。昔人有論,至壽之道者,謂不外慈儉和靜四字而已。蓋人心能慈,既不害物,既不損人。慈祥之氣養其天和也。老子以儉為寶。所謂儉者,非止財用。儉于飲食則養脾胃,儉于嗜欲則聚精神,儉于言語則氣息,儉于交游,則潔身寡過。儉于酒色,則清心寡欲。儉于思慮,則蠲除煩惱。凡事省得一分,即收一分之益。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則國家興旺,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婦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相互維護。故易曰和氣致祥乖氣質虐。
所謂靜者,身不可過勞,心不可輕動也。蘇志泉所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右而目不瞬。此精之致也。道德經五千言,要旨亦不外乎此此善養生者,所以必以慈儉和靜四字為根本也。眠食之事,于此亦大有出入。食不得過飽,過飽則脾胃必傷。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耗散。予生二百余年,從未食過量之食,與夫做長久之酐眠,蓋以此也。且不僅此,凡細小之事,人最易急,皆足以致傷。喜怒哀樂,過度則傷。談笑食息,失時則傷。寒暖不慎,步行過疾,酒色淫樂,皆傷也。損傷之極,則可亡身。此古人之所以行不疾行,目不極視,耳不極聽,坐不過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及極饑而食,不及渴極而飲。無喜怒哀樂系其心,無富貴榮辱之動其念也。昔人曰:饑寒痛癢,此我獨覺,雖父母不能代也。衰老病死,此我獨當,雖妻子不能代也。自愛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將誰賴哉,此語警惕,足以養生者圭臬,謂非得個中三味者,而能語此乎。
李慶遠談《道德經》
《道德經》《德道經》是道教經典之首,讀懂一部道德經,其他百經皆通,成仙得道,只此一部經就足夠了,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千百年來,由于它用隱語寫成,后人都想弄懂它,翻譯此經的人真是汗牛充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弄得后人無所適從,不知此經從何入門。
欲知前面三叉路,問路需問過來人。那些沒有得道的人的翻譯,是妄加猜測,只有得道的高人的解釋才是真正的解釋。
中醫氣功養生家李慶遠,活了257歲,而動作不衰,上山采藥,趕集賣藥,形同壯年,被人們譽為神仙。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打坐練功,還經常的練練拳術,活動四肢。他練功悟道修道二百多年,總結出大道《道德經》五千言,只不過“慈、儉、和、靜四個字也,善養生者,必須以慈儉和靜為根本也。
慈 :人心能慈,即不害物,不損人。慈祥之氣,養其天年也。
儉 :老子以儉為寶,所謂儉者,非止財用。儉于飲食則不傷脾胃,儉于嗜欲則聚其精神,儉于言語則養其氣息,儉于郊游則潔身寡過,儉于酒色則清心寡欲,儉于思慮則消除煩惱。凡事省得一分,即得一分之益。
和 :君臣和則國家興盛,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妻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互相維護。故易曰:和氣致鄉祥,乖氣致戾也。
靜 :身不過勞,心不妄動也。蘇志全所謂泰山崩于眼前而色不變,糜鹿行于左右而目不瞬。此靜之致也。(就是財色不動心)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