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鼻祖名著《葬經》原文+譯文

cover_image

風水鼻祖名著《葬經》原文+譯文

《葬經》全文不到兩萬字,卻系統地闡述了風水的五大核心理論:

 

一是乘“生氣”論;

二是“得水”論;

三是“形勢”論;

四是“神砂”論;

五是“地氣”論。

 

這正是此書稱奇之處,誰曾想一千八百年前,先哲們對“氣”的認知,對天地人之間關系的領悟,竟是如此透徹明了。至此庚子清明,略作直解,以安天下先祖,祈福于后世而隆昌。

 

《葬經》作者是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筮,擅詩賦,是游仙詩的祖師。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他擅長預卜先知和諸多奇異的方術。西晉末為宣城太守殷祐參軍,晉元帝拜著作佐郎,與王隱共撰《晉史》,后為王敦記室參軍,以卜筮不吉阻敦謀反,被殺,后追贈弘農太守,北宋時被追封為聞喜伯。

 

 

《葬經》原文

 

葬者,藏也,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則為生氣。

 

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經曰土形氣行。物因以生,夫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委蛇東西。或為南北,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來形止,是謂全氣。全氣之地,當葬其止。氣之盛雖流行。而其余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

 

地貴平夷,土貴有支。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終,氣隨以鐘。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經曰: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比,勢順形動。回復終始,法葬其中,永吉無兇,夫土欲細而堅。潤而不澤,裁肪切玉,備具五色。夫干如穴粟。濕如割肉,水泉砂礫。皆為兇宅。山者勢險而有也,法葬其所會。乘其所來。審其所廢。擇其所相,避其所害。土圭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遠邇。藏于涸燥者宜淺。藏于坦夷者宜深。經曰,深淺得宜,風水自成,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風。內秘五行。天光下臨。地德上載。陰陽沖和,五土四備。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趣全避缺,增高益下,奪神功,改天命,福不旋日。經曰:葬山之法。若呼谷中。丘壟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支欲伏于地中。壟欲峙于地上。支壟之止,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巔。壟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壟如足。形勢不經。氣脫如逐。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經曰:外氣行形,內氣止生。夫外氣所以聚內氣。過水所以止來龍。千尺之勢宛委頓息。外無以聚。內氣氣散于地中。經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夫噫氣為能散生氣。龍虎所以衛區穴。疊疊中阜。左空右缺。前廣后折。生氣散于飄風。經曰:騰漏之穴。敗郭之藏也。夫以支為龍虎者。來止足跡乎。岡阜要如肘臂。謂之懷抱。以水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應。忌夫湍激。謂之之悲泣。朱雀源于生氣。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澤于將衰、流于囚謝。以返不絕。法每一折。儲而后泄。洋洋悠悠,顧我欲留。其來無源。其去無流。經曰:山來水回。貴壽而財。山囚水流,虜王滅侯。山之不可葬者五。氣以生和。童山不可葬也,氣因形來。而斷山不可葬也。氣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氣以勢止,而過山不可葬也。氣以龍會。而獨山不可葬也。經曰:童、斷、石、過、獨生新兇消已福。

 

夫重岡疊阜。群壟眾支。當擇其特大則特小。小則特大。參形雜勢。主客同情,所不葬也。上地之山。若伏若連。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馬之馳。其來若來奔。其止若尸。若懷萬寶而燕息。若具萬膳而潔齊。若橐之鼓。若器之貯。若龍、若驚、或騰、或盤。禽伏獸蹲.萬乘之尊也。宛委自復。若踞而候也。若攬而有也。欲進而卻。欲止而深。來積止聚。沖陽和陰。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貴若千乘。富如萬金。天光發新。朝海拱辰。龍虎抱衛。主客相迎。四勢端明確。五害不親。十一不具。是謂其次,經曰:形止氣蓄化。生萬物。為上地也。

 

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應。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東山西崩。靈鐘東應。木華于春。栗芽于室。

 

夫葬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形勢反此。法當破死。故虎蹲謂之卸尸。龍踞謂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騰去。經曰:勢止形昂,前澗后岡。龍首之藏。鼻顙吉昌,角目滅亡。耳致侯王,唇死兵傷,宛其中蓄,謂之龍腹,其臍深曲,必后世福,傷其胸肋。朝穴暮哭。

 

穴有三吉。葬有六兇。天光下監。地德上載。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陰陽沖和。五土四備,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越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陽陰差錯,為一兇。歲時之乖為二兇。力小圖大為三兇。憑福恃勢為四兇。僭上逼下為五兇。變應怪見為六兇,經曰:穴吉葬兇,與棄尸同。占山之法,勢為難、形次之,方又次之。形如仰刀。兇禍伏逃。形如臥劍誅夷逼僭。形如橫幾。子滅孫死。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灰襄災舍焚倉。形如投算。百事昏亂。形如亂衣。垢女淫妻。形如植冠,永昌且歡。形如覆釜、其巔可富。形如負壟,有壟中峙。法葬其止,王侯崛起。形如燕東。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側壘。后岡遠來,前應曲回。九棘三槐。如萬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勢如巨浪、重嶺疊障,千乘之葬。勢如降龍,水遙云從,爵祿三公。勢如重屋。茂草喬木、開府建國。勢如驚蛇。屈曲徐斜、滅國亡家。勢如戈予。兵死形囚,勢如流水。生人皆鬼。夫葬勢與形順者吉。勢興形逆者兇。勢兇形吉。百福希一。勢吉形兇,禍不旋日。

 

《葬經》譯文

 

原文 : 葬者,藏也,乘生氣也。

 

【詳解】所謂葬,就是藏。藏的含義是隱匿、暫避或暫息,收藏儲存的意思。這里所說的藏,是與葬互聯系的,專指人的藏。原意還是專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墳墓,即陰宅。后來演化為人生前的住宅,即陽宅。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陰宅和陽宅兩個概念。陰宅,以漢民族來說,有殯儀館、公墓、死者紀念塔、紀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間的墳墓等。陽宅,以現代含義,應該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產方面的陽宅。生活方面的有民間住宅、宗祠、公館、官家的皇宮、辦公大樓、臥室等凡屬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場所。在生產方面則有工廠、商店、車站、碼頭、飛機場等。群居的村落、墟鎮、城市、田莊等。凡屬人生前的活動場所都屬于陽宅。要葬的有利,藏的適宜,就要乘生氣。

 

原文 : 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

 

【詳解】所謂生氣,就是陰陽氣。也就是《周易》說的”太極生兩儀”的兩儀。這種陰陽氣內外的相互斗爭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受到外在的作用而擴散就噫而成風。相互斗爭到某種程度就升而為云。在上空的生氣遇到了外來的冷生氣,就降而為雨。所以風、云、雨都是由生氣的變化而成。總的說來,在地中發生發展變化運動的陰陽氣,就稱為生氣。

 

徐弘里補注 :陰陽二氣的運動規律是,以擴散方式,從內向外的運動形成風、從下向上的運動形成云、從上往下的運動形成雨,在地球表層內運動的聚集而不擴散的陰陽二氣,叫做生氣。地:天地之地,地球表層、大地。地中:即地面以下。生氣指以向內聚集方式運動的陰陽二氣。從內向外、從下向上、從上往下以擴散方式運動的陰陽二氣是死氣。以伏羲八卦為例,陰陽二氣從乾至兌至離至震至巽至坎至艮至坤的運動過程,是陰氣的聚集與陽氣的擴散;陰陽二氣從坤至艮至坎至巽至震至離至兌至乾的運動過程,是陽氣的聚集陰氣的擴散。八卦之三卦爻,上爻為一類,中爻為一類,下爻為一類;從上至中至下,是陰長陽消;從下至中至上,是陽長陰消。當時者旺,未來者生,已過者死。

 

原文 : 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詳解】生氣在地中發生、發展、變化,發出地面而生乎萬物。反過來說,世界的萬物都是生氣所生的,當然,人也不能例外。父母的身體是生氣生的,而人子受體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氣生人子的生氣。因而父母和人子的生氣是同類的生氣,好像是同頻率的電波一樣,在宇宙中是相互感應的。也就是父母生氣和人子生氣之間同樣會相互感應。所以本骸得氣,遺體受蔭。所謂遺體,有兩個含義,即父母本人身體死后尸體的遺體,以及父母所生人子的活遺體。死遺體受蔭,必須使父母的陰宅風水乘生氣,活遺體受蔭,必須使人子的陽宅風水乘生氣。所謂”受蔭”,就是受到庇蔭、保護和庇護。死遺體受蔭就是尸體或骸骨保留得長久,活遺體即人子受蔭是屬于潛科學范疇,涉及到尸體陰宅、活體陽宅與人子的三者關系,將在下文詳解。

 

徐弘里補注 :本骸,指父母(祖先)的骸骨。遺體:指父母(祖先)的活體后代。

 

原文 : 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云 :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詳解】生氣生萬物,人之所以生,就是因為生氣的聚合所致。凝結的生氣,就成為人的骨骼。這種為生氣所凝結的骨骼,直到人死了,即便皮肉腐爛,而獨留骨骼,因此骨骼還是原來的生氣。所以葬或藏,就是使外來龍脈同類的生氣反納入獨留的骨骼,以資蔭骨骼生氣旺盛,使之庇蔭骨骼同時感應遺留的人子活體,這就是葬乘生氣的道理。經書說:反氣納骨感應的生氣旺盛與否,其禍福都能感應于人子,乘得旺盛則得福,吉利。乘得不旺盛則得鬼,不吉利主兇。

 

原文 : 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木華于春,粟芽于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詳解】所以銅山在西方崩倒了,他的生氣擴散到同類生氣鑄造的鐘,在東方也會受到感應而鳴。樹木到了春天會發新的枝芽,室內的粟到時候也會發芽,都是因為地中生氣運動變化所致。地中的生氣我們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怎樣知道它的變化呢?可以觀地之勢,即龍脈的行走起伏,過峽、駁換、奔騰若水之波、若馬之弛的勢就知道。它的積聚,就是看龍脈運動的靜止。古人為了使積聚的生氣不散不噫,運動變化的生氣使它靜止,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就稱之謂風水。

 

原文 :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詳解】扦好風水的方法,即葬法。以得水為最緊要,其次就是藏風。因為水是生氣生的,所以有水就表明生氣旺盛,沒有水就表明生氣薄弱。水源長、流量大是與生氣的旺盛成正比的。因此,葬法以得水為上。所謂藏風,并不是其他風水經典和歷代許多術者說的蔽外來”空氣流動而成風”的風。因為這種風是蔽避不了的,更是藏不住的。而這里所說的風是生氣噫而成的風。是生氣盈而外溢,或聚氣不良而擴散的生氣。所以藏風的意思應該是使生氣不噫,防止向四面八方擴散,即是說扦墳墓要密封,或進葬在較深的地層。陽宅要注意保溫和通風設備,使住宅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適合人的生活生產,就謂之藏風。由于藏的主旨是乘生氣,得水則可以得到較旺盛的生氣,所以,葬法以得水為上,而藏風次之。

 

原文 : 氣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經曰 :外氣橫行,內氣止生,蓋言此也。經曰:淺深得乘,風水自成。

 

【詳解】得水固然為上,即使水源過長、流量過大,生氣過于旺盛而外溢,還是可以使其靜止,余氣雖然是零散的,并在地層的深處,但也可能聚積使其不擴散。經書曰:外溢的生氣(指風)到處流行,而沒有外溢的內氣是靜止的生氣。經書還說:氣盛的可以淺葬,余氣就要深葬,淺深乘的適宜,風水自然是好的。生氣這一概念必須弄清楚,生氣是陰陽二氣的總稱,是土生的,生氣又生水,生氣內在的矛盾是陰陽氣的對立統一,是處在不斷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之中,世界萬物是在”斗爭—-統一—-斗爭”的往復過程中而產生的,它是”行乎地中”的,所以,在地中的陰陽氣才稱為生氣。以地球來說,處在地表外的不稱為生氣,而稱為萬物。水是萬物之一,為生氣所生,不應稱為外氣。”氣藏土中”,謂之生氣也不能稱為內氣。本節所稱的外氣是以葬法而言,所謂內氣,是龍氣和龍虎氣。所謂外氣,是指堂氣,龍虎外的水和隔水的萬物都稱為堂氣,也可以稱為朱雀氣。《葬書》說,”以水為朱雀者”,可見朱雀不是專門指水。在古代主要指朝應水和朝應峰,在現代應當指堂前的所有事物。

 

原文 : 土者,氣之母,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故藏于涸 (音和)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淺。經曰:土行氣行,物因以生。

 

【詳解】這里說的土,是指”上浮者為天,下凝者為地”的地。是《周易》的坤。以現代話來說,就是地球的表層。以地理術術語來說,就是除水以外的龍脈。土,是生氣之母,有土才有生氣。生氣是水之母。有生氣才會有水。就是說,土生生氣,生氣生水。生氣并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具體的物質。所以要認識生氣,只要觀土察水就可以了。因此葬于涸燥缺水的地方,必定是生氣稀薄,適宜葬深。而在平坦的地方,水較多,生氣比較旺盛,所以要淺葬。《經書》說:土發生變化,生氣也發生變化,土多質好,生氣就多,質量也隨之好,水也就多,質量也就好。世界萬物就是因土的變化隨之生氣發生運動變化而產生的。(多與好,是指生物的生長需要而言)

 

李定信注 :上述是《葬書》說明葬的主旨“乘生氣”,并介紹了生氣的概念、性能以及對陰陽宅的(人)作用,下面便是介紹葬法了。

 

原文 : 葬山之法,勢為難,形次之,方又次之。夫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與形順者,吉。勢與形逆者,兇。勢兇形吉,百福希一。勢吉形兇,禍不旋日。千尺之勢,宛委頓息,外無以聚內,氣散于地中。經曰 :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詳解】葬山的方法,即陰陽宅的選址(點穴),布局、排(放)水、定吉向,其中包括格龍、乘氣、消砂、納水、開山立向、坐穴分金及規劃、建筑設計等,以察勢最難,其次是觀形,方術即理氣則比較容易。什么叫做勢和形呢?勢與形,統稱為形勢,也稱為巒頭。方,即理氣。形勢就稱為形法,理氣亦稱理法。勢是生氣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的跡象,是動態。形是生氣的靜態,靜止的現象稱為形。例如為龍的奔騰,若水之波,若馬之馳就屬于勢。朝應峰砂的尖齊高聳,方圓秀麗,穴的乳鉗窩突就屬于形。在本節以遠方來的稱為勢,近處結的稱為形。凡是從遠方來的動態勢,與近處生氣靜止所結的靜態的形是順的,即是說什么來勢,就應該結什么形,如來龍從天而降,生氣旺盛,則形如龍腹,勢與形相適應,是謂勢與形順者,主吉。凡屬勢與形不相適應的,例如來龍從天而降為萬馬奔騰的勢,而穴位明堂狹小,超蜂朝水不秀,勢與形兩不相適應,是謂勢與形逆,則主兇。若勢兇形吉,主福不多;勢吉形兇,災禍立至。由此看來,勢與形要相適應,而且形比勢要重要一些。如果屈曲委婉之勢立即勢止結穴,而明堂狹小,沒有秀峰吉水,就屬于外氣無以聚內氣,內氣也就會散于地中。這樣的穴位,經書說是不蓄氣的穴位,是腐骨之葬。

 

原文 : 上地之山,若伏若連,若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馬之馳,其來若奔,其止若尸。若懷萬寶而燕息,若具萬膳而潔齋。若橐之鼓,若器之貯,若龍若鸞,或騰或盤,禽伏獸蹲,若萬乘之尊也。

 

【詳解】如是上地的山,其來龍氣勢磅礴,卻似隱伏不見,行龍好像中止,而又綿延相連。其起祖原自天,很高很高,行龍一起一伏象水波一樣,而其勢如同跑馬,勇往直前,在靜止的時候,如同死尸,一動也不動。其過峽束氣,中間如燕息的細小。其展氣起峰像懷有萬寶的龐大,之玄靈活秀麗,好像具有萬膳潔齋一樣。總之,龍的來,要如龍鸞之玄屈曲,或彎環盤踞,或飛翔高聳。龍的到頭靜止,如同禽伏獸蹲一樣,像有帝王的威嚴。李定信注:如此擇意,令人費解何龍、何勢或何形也。

 

原文 : 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委蛇東西,或為南北。宛委自復,回環重復,若踞而候也,若攬而有也。欲進而卻,欲止而深,來積止聚,沖陰和陽。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貴若千乘,富如萬金。經曰 :形止氣蓄,化生萬物,為上地也。

 

【詳解】地勢,是指平地龍,即支龍的趨勢。山勢,是指山地龍,即隴龍的趨勢。平地龍的趨勢是看地表面的脈絡,所謂脈原一線,即草蛇灰線。山地龍的趨勢是看山脊石骨的走向。好像蛇行走一樣,爬向東西又趨向南北,又復直行,又再回環。仿佛蹲在那里要等候什么,又好似抱攬著什么東西。又好似欲進而欲退,欲靜止卻又深來。行龍象這樣的積止又聚集,陽氣和陰氣既斗爭又統一,即九六沖和的變化。土是厚的,水又是深的,草木又非常茂盛,這樣的來龍,其貴一定如千乘,其富一定如萬金。所以經書說:這樣形止而氣蓄的形勢,就可以化生萬物,稱為上地。

 

原文 : 地貴平夷,土貴有支。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終,氣隨以鐘。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經曰 :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比。勢順形動,回復終始,法葬其中,永吉無兇。

 

【詳解】本節所說土地,土,是指隴龍,即高山龍;地,是指支龍,即平地龍。平地龍,以平坦的大地為貴。山地龍,以分支多為貴。無論是瓏龍或支龍,分支以后的生氣,都是從分支的地方,另起的生氣。分支龍的終點,生氣也隨之而鐘。觀隴龍或支龍開嶂分支的方法,為察其行勢,束氣時要隱隱,即微小得好似看不見;展氣時,要隆隆龐大。要之玄屈曲,微妙玄通。這樣的龍脈必定是吉龍脈。經書說:平地龍有吉氣的是平原隨土而起脈,隴龍的分支有止氣,其水是隨支比肩而來,交會于龍終之前而止。來龍的勢一起一伏,回復始終,而與形順是葬于龍盡氣鐘之處,就永吉無兇的。

 

原文 : 夫重岡疊阜,群隴眾支,當擇起特。大則特小,小則特大。參形雜勢,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詳解】在重重峰巒,疊疊岡阜的地方,群龍眾支會聚于明堂,選址點穴當區別其特殊的龍脈。如眾龍眾支都很大,則選取小的,群龍眾支都是細小秀麗,則選取大的。參差不齊的形和險惡的勢,而且來龍穴(主)和水口、朝應的峰砂(客)都是同樣的險惡雜勢,決不可以葬。

 

原文 :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隴之止,平夷如掌。故經曰 :支葬其巔,隴葬其麓。卜支如首,卜隴如腳。形勢不經,氣脫如逐。

 

【詳解】若是支龍在地中伏行,而隴龍在地上屹立高聳,無論是支龍或隴龍的勢止氣鐘,其明堂平坦如掌,就可以選制址或點穴。所以經書說:平地龍要葬在高處,而山地龍必須葬在山麓。因此,平地龍選址點穴在頭上,而山地龍選址點穴要點在山腳下。否則,葬法不合度,即山地龍若葬在最高處,平地龍若葬在低處,那就要脫氣,即擴散生氣。

 

原文 : 夫人之葬,蓋亦難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禍福之差,侯虜有間。

 

【詳解】其意以尋穴之難,雖差之毫厘,遠之千里也。

 

原文 : 山者,勢險而有也,法葬其所會。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審其所廢,擇其所相,避其所害。淺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闔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風,內秘五行,天光下臨,地德上載,陰陽沖和,五土四備,是以君子奪神功改天命。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趨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觸類而長,玄通陰陽,功奪造化。

 

【詳解】李定信注:本節總論葬法。山,指來龍。來龍的龍勢若險要,必定有吉穴。葬法是葬其所會。即群龍眾支會聚之所。要乘生氣必須要原其所始,即是從隨龍水的源頭,來龍起祖的祖山起。乘其所止,即是選址點穴在龍盡氣鐘而諸水會聚之處。審其所廢,即審察來龍是否為斷山、石山、童山等,明堂朝水朝峰是否有煞水峰等。擇其所相,即審擇來龍勢是否若水之波若馬之馳,穴場龍虎是否跡乎岡阜龍盤虎踞,朱雀水是否曲屈彎環悠揚清澈,朱雀峰是否尖圓高聳方圓秀麗等。避其所害,如理氣方面的消砂納水,形法方面的植樹造林等。坦夷宜淺,涸燥宜深,以乘生氣。對閉塞而遲緩的生氣要使之暢通,如穴場周圍是土而井底是石,當培土以通生氣。對于總合聚集的生氣要穩固以防其擴散。對外防止四面八方生氣噫而成風(外藏八風),對內要秘合五行。如此的乘金相水,即金水自相逢,其穴土(指”五土四備”的土)就自然印滋棺木骸骨。對上應天星,對下合地德,使九六沖和而不干不濕、不高不低、不寒不熱,而含金木水火土的五土(即所有元素)四季具備。因此,君子奪神功改天命,即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全憑目力的作用,工力的周全,以趨全美而避缺陷,增高益下,其中的微妙全在術者智力,按照上述規律類推,靈活運用,玄通陰陽,乘好生氣,自然就功奪造化。

 

徐弘里補注 :勢險,勢即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勢,指較遠之山峰、山脈,其勢即后文勢如萬馬、勢如巨浪、勢如降龍、勢如重屋;險,非險要之險,指天然屏障。勢險指遠處有雄偉、秀麗、有情的山峰、山脈作天然屏障。

 

原文 : 天光發新,朝海拱辰,龍虎抱衛,主客相迎,四勢端明,五害不親,十一不具,是謂其次。

 

【詳解】天光發新是天星說,言天上諸星喜悅有情地發光,全部都拱向北斗,是喻明堂內所有的朝峰都拱向墓穴。海指海水,言明堂內諸朝水,都流向庫墓休囚之位。辰,指墓穴和庫墓。穴前有左右二龍虎砂抱衛以護生氣,穴和龍虎是主,朝應砂、水是賓。而賓之形如拜揖拱向主方,而主以向賓表相迎,是謂主客相迎。四勢端明,即左龍右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形顯端莊嚴明。貴乎趨揖朝拱,端嚴而不鼓側,明凈而不模糊。情勢如此,烏有不吉!更欲不親五害。五害不親,指不受蟲、鼠、蛇、蟻、蝎五害侵犯。十一不具,此特指上地而言,即不高、不低、不浮、不沉、不干、不濕、不寒、不暑、不過大、不過小、不噫生氣。李定信注:定穴扦穴,除上節為第一要求外,本節所說為其次。

 

原文 : 經曰 :山來水回,貴壽豐財。山囚水流,虜王滅侯。

 

【詳解】經書說:朝應峰及其支脈都向穴場朝拱來,而朝應水又是彎曲回環,就主應高壽而財祿豐盈。如果山不秀麗、形狀怪異,而水又直流出去,就要主應虜王或滅侯了。

 

徐弘里補注 : 山來水回,指山環水抱。山囚水流,指山不環抱、逼壓、反背無情,水直來直去

 

原文 : 夫土欲細而堅,潤而不澤,裁肪切玉,備具五色。干如穴粟,濕如割肉 ,水泉砂礫,皆為兇宅。

 

【詳解】穴場的土欲細嫩,潤而無余氣,即潤而不粘手,如切脂肪裁脆玉,并且具備金木水火土五色,即具備所有元素。若是土干如埋藏的粟,鋤之成硬粒,散而不粘,好像含水分的細砂小石一樣,如此的土質都是兇宅。

 

原文 : 經曰 :地有四勢,氣從八方,夫葬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順俯。形勢反此,法當破死。故虎蹲謂之銜尸,龍踞謂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騰去。

 

【詳解】經書說:”四勢”與”八方”,是以穴場為中心,專指穴場的四面八方,是活動性的。穴場的四勢,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朝應峰是尖齊高聳,方圓秀麗,就稱為朱雀翔舞。左邊青龍砂向內(穴場)彎曲有情,謂之青龍蜿蜒。右邊白虎向內彎曲而頭朝外,謂之白虎順俯。這樣的四勢就可稱為吉地。形勢反此,就主應破敗死絕。如虎蹲著昂頭就稱為銜尸,龍踞,即龍單獨蹲著,謂之嫉主。玄武不垂頭,即生氣未鐘,謂之拒尸。朱雀不舞,即朝峰不秀而水直流,謂之騰去。如此的穴場,即為兇藏。

 

原文 : 蓋噫氣為能散生氣,龍虎所以衛區穴。疊疊中阜,左空右缺,前曠后折,生氣散于飄風。經曰 :騰漏之穴,敗槨之藏也。

 

【詳解】李定信注:由本節看來,噫氣是會散生氣的。所謂噫氣,就是生氣的擴散,噫氣是多方面的,如生氣的外盈而外溢,即來龍生氣強盛,無龍虎衛穴,或扦穴不正,陰宅封閉不妥,陽宅通風不良等,都會噫氣。為防止生氣擴散,須龍虎來衛區穴。但是疊疊的中阜,伸出的土山,左空而右缺,兩旁沒有龍虎和隨龍水,前面又是曠野,無砂水或砂水不秀麗,后山又是破折,像這樣的穴場,生氣就是散于飄風,即生氣噫而成風。所以經書說:是騰漏的穴位,腐爛棺木之藏。

 

原文 : 土圭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遐邇。以支為龍虎者,來止跡乎岡阜,要如肘臂,謂之環抱。以水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應,忌乎湍激,謂之悲泣。

 

【詳解】土圭是羅盤的始祖,古人于地中豎桿觀日景以定方位節候而制的工具。在羅盤中央豎一小桿,長約寸許,盤的圓周注記十二地支,以子午為北南,卯酉為東西,順時針方向排列。在晴朗日照天,可豎中央小桿以觀日影,而測定方位和時辰。玉尺,已無考了,在江西贛州地區,地理術用的尺度有三種:一、魯班尺,比過去的老尺和現行的市尺要長些。贛南民間泥木工用的都是魯班尺。二、玄女尺,以魯班尺的九寸為一尺,贛南民間泥木工造房建墓算步,都用玄女尺,即一步九寸,或十步九尺寸……三、門光尺,每尺有財、病、禮、義等八寸,每寸長是魯班尺的一寸八分,八個字共計魯班尺一尺四寸四分。是木工專門計算門的大小尺寸用的。土圭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遐邇。就是以土圭來測定方位,以玉尺來度量遠近。若以龍的分支為龍虎,其來與止好像是岡阜的足跡,即不宜高,其形如肘臂向內彎曲,稱為龍虎環抱。要加以說明的是,龍虎有兩個概念:一、衛區穴的龍虎,在明堂屬于主方,其來止必須跡乎崗阜,而穴與龍虎之間不能有水流隔開。若有水流隔開,則屬于賓方,就不可以衛區穴了。二、四勢的龍虎,與穴場有水流隔開的,凡屬左邊的山峰或支脈都屬于四勢的青龍方,凡屬右邊的就稱白虎方,凡屬穴場后方的,就謂之玄武方。凡屬穴場的前方,就稱之朱雀方。若是以水為朱雀,其衰或旺都是看它的形應,以之玄屈曲,悠揚清澈為盛,以混濁直流為衰。忌湍激,若是湍激,就稱為悲泣而不潔。

 

原文 : 朱雀源于生氣,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澤于將衰,流于囚謝,以返不絕。法每一折,儲而后泄,洋洋悠悠,顧我欲流,其來無源,其去無流。

 

【詳解】朱雀源于生氣,朱雀指水,水是源于生氣,以步砂量水的長生十二宮來說是處于胎養宮位。派于未盛,未盛即是將盛,水是將盛于分支的合流,處于長生十二宮的長生宮。朝,言國家辦事之舉,如群臣會聚的朝堂,朝于大旺,即諸水合聚于大旺,即長生十二宮的帝旺宮位。澤,即余氣,澤于將衰,即水的大旺之余,就是水的將衰期,即處于衰宮。囚謝,是禁錮,水流于囚謝,即禁錮于海或大湖,即處于病、死、墓、絕宮位。以返不絕,水的運動變化規律,就是循著從生至旺、經衰到死的循環往返過程而運動變化。納水的方法,要求水變化過程的每個轉折點要有停留,流線要屈曲之玄有情。洋洋悠悠的顧我欲留,即舍不得流出水口。而水的發源地遠,群山遮蔽,看不見其來。流出去,要水口禁閉,而看不見其流出。

 

徐弘里補注 ::朱雀,指前朝或向上;源于生氣,指發源于陰陽之氣;未盛,指生,即生旺死之生;朝于大旺,朝指向上,大旺即是盛,生旺死之旺;澤于將衰,澤指水之寬大處,將衰,指非衰敗之位,即旺處,旺極之后而衰;流于囚謝,流指去水,囚謝指衰敗,即是死,生旺死的死。本節前六句是講,朱雀(朝峰、朝水、向)發源于陰陽二氣,來脈要在生旺之位,向首之朝峰、朝水要在旺位,可見的寬大之水亦要在旺位,去水要在衰死之位。

 

原文 : 經曰 :外氣所以聚內氣,過水所以止來龍。千尺之勢,百尺之形,勢來形止,前親后倚,為吉藏也。

 

【詳解】所謂外氣,就是明堂的堂氣。明堂是群砂諸水會聚的地方,所以砂、水都有他的生氣,只要他們的勢與形和生氣的流動方面是對穴位有利,堂氣就可以聚內氣。”過水所以止來龍”,所謂過水是指隨龍水,龍盡處的左右水,在穴前將來的水,就稱為過水。來龍奔騰入首到頭,前面二水或多水交會,就是止住了來龍往前奔騰,所以謂之過水所以止來龍。來龍從遠方千尺之勢,到了結穴之處為過水所止而成百尺近形。即是龍盡氣鐘。堂前又有砂水向穴場朝拱前親,而后面又是禽伏獸蹲作為倚靠。如此的前親后倚,就是吉藏了。

 

原文 : 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勢如巨浪,重巔疊嶂,千乘之葬。勢如降龍,水繞云從,爵祿三公。勢如重屋,茂草喬木,開府建國。勢如驚蛇,屈曲徐斜,滅國亡家。勢如戈矛,兵死刑囚。勢如流水,生人皆鬼。形如負扆,有垅中峙,法葬其止。

 

【詳解】李定信注:本節述勢。勢如萬馬的奔騰,好像從天上降到地面,是帝王的葬地。勢如巨浪,起伏奔騰,一起一伏如重嶺疊嶂,是公侯的葬地。勢如降龍,次于從天而降,而環山水繞,是國老三公的葬地。勢如重屋,次于降龍,起伏不太大,而草木茂盛,是開府建國的京都。勢如驚蛇,仿佛是打草受驚的蛇,屈曲而沒有規律,是要滅國亡家的葬地。勢如戈矛,像兵刀武器的鋒利亂竄,要遭兵禍或竄獄之災。勢如流水,一直往低下降而不起,生人好像是死鬼。勢如伏扆,好似背負屏障,并且有山從中突起向前奔跑,就切不可葬了。

 

原文 : 王侯崛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側壘,后岡遠來,前應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巔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歡,形如投算,百事昏亂。形如亂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災舍焚倉。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橫幾,子滅孫死。形如臥劍,誅夷逼偕。形如仰刃,兇禍伏逃。牛臥馬馳,鸞舞鳳飛,螣蛇委蛇,黿鼉鱉龜,以水別之。牛富鳳貴,騰蛇兇危,形類百動,葬著非宜,四應前按,法同忌之。

 

【詳解】李定信注:前節述勢,本節專述形。主王侯的穴位,其形像燕子窩,周圍高而中央低陷,應葬在凹部,可以得到豐厚的祭肉,以及分封諸侯。形如軍壘之側,一層層的岡巒從遠方而來,堂前朝應水屈曲如環,就主出九棘三槐。形如倒置的鐵鍋,葬其頂部就主應富貴。形如戴了帽子,永遠都會昌盛。形如算盤珠零亂不堪,主應百事昏亂。形如亂穿或亂放的衣服,就主淫亂而妒的妻子。形如灰袋子,主陽宅會有火災。形如翻沉下的船,婦女要生病,男子入班房。形如橫放的桌子,主應斷裔絕孫。形如臥倒的劍,主應被誅殺。形若像仰放的刀,主應而伏逃。牛臥倒、馬奔馳、鶯舞、鳳飛、騰蛇,以及委蛇黿(音元爬行動物體大)鼉(音馱鱷魚的一種)鱉龜等等各種形的穴場的好壞,必須以穴場的水來區別。雖然牛是主富,鳳是主貴,蛇就主兇危。但它們的形象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變化的,隨便葬是不適宜的。四周的山嶺朝應與穴場逼近,在葬法上同樣要避忌。

 

原文 : 山之不可葬者五 :氣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氣因勢而來,而斷山不可葬也;氣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氣以勢止,而過山不可葬也。氣以龍會,而獨山不可葬也。經曰:童斷石過獨,生新兇,消已福。

 

【詳解】不可以葬的山有五種:第一,生氣貴于生和,生,是發生、產生,即陰陽的斗爭;和,是生氣所產生之物。童山生氣薄弱而不生物,因此,童山不可葬。第二,氣因勢來,生氣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由龍勢來體現,凡被鑿斷的山脈,或挖深溝斷了骨的斷山,也是不可以葬的。第三,氣因土行,生氣是土形氣行的。因此沒有土的石山,生氣不能運動變化,所以石山是不可以葬的。第四,氣以勢止,勢止則龍止,龍止成形氣鐘,因此勢未止,即龍仍在中途奔騰的過山,沒有諸水會聚,群砂聚集,不可以葬的。第五,氣以龍會,周圍是低陷的地形,或周圍是水,而沒有過脈的獨山不可以葬。李定信注:過山,是行龍中途跌落過峽處,即龍仍然在奔騰,而未落穴之山。獨山,是龍盡氣鐘,無脈過前面的山。前者,無群砂翕(音熙:和順)聚諸水交會之處,而后者有諸水會聚,群砂翕聚的明堂。經書說:童山、斷山、石山、過山、獨山都不可葬,如果葬了就要產生新的災禍,或消除已得到的福氣。

 

原文 : 經曰 :穴有三吉,葬有六兇。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陰陽沖和,五土四備,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趨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陰陽差錯為一兇,歲時之乖為二兇,力小圖大為三兇,憑恃福力為四兇,僭上逼下為五兇,變應怪見為六兇。經曰:穴吉而葬兇,與棄尸同。

 

【詳解】經書說:”穴有三吉”。神,本是指發生萬物的天帝,這里是指發生萬物的生氣。朔,本是月朔、即望朔,,這里是指用事的年月日時。藏神合朔是說葬要乘生氣合吉時,神迎鬼避是擇迎吉利的避除不吉利的,就是一吉。葬的外氣,即堂氣要陰陽沖和,而內氣即來,龍氣聚的,穴內要金木水火土五土的各種元素四季俱備,稱為二吉。察勢正確,扦穴合度,能趨全吉而避一缺,善者益善,不善者而增善,謂之三吉。一兇,陰陽差錯。乾為陽,坤為陰。龍屬陽,水屬陰。把陰作陽處理,或把陽作陰處理,就稱之為陰陽差錯。二兇,歲時之乖。乖者,戾也,異也,背也。古人及今人造葬都得選吉日良辰,所謂”不得真龍得年月,也應富貴發人家”。因此,造日或葬日的歲時有乖,即為二兇。三兇,力小圖大。龍氣微弱,就不應扦大,如果穴場明堂不到一平方公里,而扦數千戶或更多,就稱為力小圖大。四兇,憑恃福力。認為自己有福力,可不必禁忌一切,亂扦就可得到好地,就稱為憑恃福力。五兇,僭上逼下。僭,假也。逼,是逼迫。以敗槨之藏冒充好地,掛羊頭賣狗肉,以假亂真,都稱僭上。是吉藏硬說是腐骨之藏,是好地硬說是壞地,等都稱逼下。僭上逼下稱為五兇。六兇,變應怪見。變,是變更變化。應,是應該、恰當,合乎事物的規律。怪見,不是一般的見解。凡屬審龍、格龍、選址、點穴、定向等,都必須依照規律進行,變應怪見就是六兇。經書說:穴雖然是吉的而葬兇,如同棄骨拋尸。

 

原文 : 經曰 :勢止形昂,前澗后岡,龍首之頻,鼻顙吉昌。角自滅亡。耳致侯王,唇死其傷。宛而中蓄,謂之龍腹,其臍深凹,其后世福。傷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禍福不旋日。經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應速也。

 

【詳解】經書說:來龍奔騰的勢靜止后(勢止),其形表現得生氣旺盛而高貴(形昂),必定是穴前是諸水會聚(前澗),而穴后是禽伏獸蹲的山岡(后岡)。龍的起祖就分支很多(龍首,即龍的起祖。之,同支。頻,頻繁,很多)。而且開始奔騰的氣魄如同從云霄降到地面一樣,表示生氣旺盛的勢(鼻,鼻祖,開始的意思。顙,從云霄降到地面。吉昌,旺盛的生氣)。若是龍起祖就沒有分支,就如同無角的死蛇沒有生氣。(角,龍角,即龍的分支。自,是”鼻”的古字,龍的起祖。滅亡,死蛇沒有生氣)。旺盛的生氣就如同帝王諸侯一樣的威嚴(耳耳,旺盛之意,耳耳致王),也如同君王諸侯一樣的執應八方,招致八方生氣以應穴(耳耳致侯)。要禁忌的是震驚龍脈戕害擴散生氣(其,同忌。唇,震驚也。死,震驚致死。傷,害,損害,擴散)。生氣是積蓄于形如丘山之丘的凸起部(宛,丘山之丘。宛而中蓄)。即稱為龍腹的地方(謂之龍腹)選址點穴與其深凹的臍部(其臍深凹)。這樣他的后代必定是得福的(其后世福)。穴前明堂所忌是受傷害(傷,傷害。其,同忌。胸肋,喻明堂)。朝穴的砂水切忌悲哭(朝穴其哭)。災禍即日就會降臨(禍不旋日)。所以,經書說:葬山的方法,必須在(若乎)龍水交會的谷中(谷,泉之通川為谷)。這樣百福百事就能隨意地很快得到(官,猶事也。謂各得其事。應,應手,順意,官應速也)。在末節,古人《晉書》把角釋為龍角,耳釋為龍耳。今人更把首、鼻、顙、角、耳、唇釋為龍頭、龍鼻、龍額、龍角、龍耳和龍唇。我認為是錯誤的。郭璞的文章寫得很好,決不會作如此的總結。

 

《葬經》譯文二

 

葬或者藏,即是陰宅和陽宅,要乘生氣。

所謂生氣,即是陰氣和陽氣的總稱。它的運動變化,可以噫而成風,可以變化成為云,也可以變化成為雨。而在地中運動變化的,就稱之謂生氣。

生氣內在的陰氣和陽氣雙方對立面在地中的斗爭和統一,就會產生了萬物,人子是受體于父母的,同樣,父母的尸體或骸骨,也是受體于生時之父母。因此,如果遇到了與父母同類的生氣,好像是同頻率的電波一樣,傳送到受體于父母的人子和骸骨,就會受到感應,人子或本骸就會受到庇陰的。

因為人之所以生,就是由于生氣內在陰陽氣的自我斗爭統一,即生氣的聚積,其聚積最多的就成了人的骨骼,因此,人死了以后,其皮肉腐爛了,而骨骼仍然存在。所以葬者,就要利用地中同類的生氣,納入骨骼之內,供其生氣旺盛,以同頻率來感應人子,這就是葬或藏所采取的方法。《經書》說了:生氣是有感應的,這種感應會波及人子,感應得好,人子便得福,是吉利的。感應得不好,人子就有禍,是不吉利的。

所以西蜀的銅山崩塌了,在東方未央宮用同類銅鑄的鐘就會得到感應而自鳴。樹木到春天生新枝,室內的粟到春天也會發芽,就是由于生氣運動變化的緣故,即生氣內在陰陽矛盾的斗爭統一而產生的。而生氣在地中的運動變化,即地中陰陽氣的相互斗爭,是因地之勢。生氣的聚積,即陰陽氣的統一,就是由于陰陽氣停止運動變化。為此,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或措施,就稱之謂風水。

風水的方法,以得水為第一緊要,防止生氣噫而成風為次要。為什么呢?因為生氣過于旺盛會外噫而成風。雖然如此,而其沒有外溢,即沒有噫而成風的,剩余在地中的生氣,還是會靜止。這種生氣雖然是零散,但是在地層深處也會靜止。說藏風是次要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經書》說:乘生氣,要淺深乘得恰當,風水自然是好的了。

為什么得水為上呢?因為土是生氣之母,有土,才會有生氣。生氣又是水之母,有生氣才會有水。所以有隨龍水,就表明生氣很旺盛。而葬,就是乘旺盛的生氣,因而以得水為上,防止噫氣為次要。凡屬涸燥的山上,水少,或沒有水,說明表層生氣不旺盛,就應該葬深;而在平坦的平地,水就較多,表明地表層生氣旺盛,就可淺葬。《經書》說:生氣是土生的,所以土發生運動變化,生氣也就隨之運動變化,世界萬物就是因生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

如此說來,觀土,即觀察龍脈又更重要了。觀看龍脈,即葬山的方法又如何呢?是以觀龍勢為最難,察龍的形較為次要,定方立向,那就更次要了。

什么才稱為勢和形呢?從遠方奔騰而來的龍脈,如若水之波,若馬之馳,就稱為勢。龍奔騰到了近處,勢靜止以后的尖齊高聳,方圓秀麗以及窩鉗突凹……等形狀,就稱之謂形。勢與形的關系是,凡屬勢與形是一致的,吻合的,即有什么勢就結成什么形,所謂勢與形順者,則主吉。若是勢與形是逆的,即甲勢乙形,或乙勢甲形,勢與形不相吻合,則主兇。假若勢來得不好,而形結得很好,就是能得福也是不多,只能得百分之一的福。若是來勢很好,而形又結得不好,不但不能得福,而且災禍即日就要降臨。遠方來的勢,若曲折而來,屈曲宛委而勢止結穴而立即靜止。明堂狹小,沒有秀峰吉水,似此的外表生氣沒有聚積內在的生氣是散于地中的。《經書》說:如此形穴是不蓄氣的穴,是腐肉敗骨之藏。

上地之山,又潛伏又連接,起始是很高,像天樣的高,其來勢一起一伏,好像波浪一樣,行龍又好像馬馳的奔跑,在靜止的時候,就如死尸一樣不會動。其過峽束氣和展氣像懷有萬寶的龐大,中間如燕息的細小,靈活,明堂開潤,貴人上坐,珍饌畢陳,財富人尊。齋潔秀雅。蓄氣如橐皮樣鼓挺起來,又像裝東西的器皿而不散漏。其形狀如同龍或鸞,或飛騰或盤踞,禽伏獸蹲,像帝王一樣尊嚴。

平地龍,即支龍的運動趨勢是看地表面的脈胳,所謂脈原一線。山地龍的趨勢是看龍脊石骨的走向。好像蛇行一樣,爬向東西,又趨向南北。曲屈的又復直行,回環行走又再回環。仿佛蹲在那里要等候什么似的,又好似要抱攬什么東西的樣子,又好似欲進,卻又是退。表面像靜止了,卻從深處而來。行龍要像這樣積止,即生氣內在斗爭得到統一,又復再斗爭的聚沖,達到新的統一陰和而陽工。土厚而生旺盛的生氣,旺盛的生氣又生深水,即土多水多。為生氣所生的草和木都非常的茂盛。像這樣的來龍,其貴一定如千乘,其富一定如萬金。《經書》說:如此勢止氣蓄的形,定能化生萬物為上地也。

平地龍,即支龍,以平坦的大地為貴。土龍,即山地龍,或稱垅龍,以分支多為貴。龍分支的時候,生氣也隨之而分,支龍到頭龍盡時,生氣也隨之而終。觀垅龍或支龍分支開嶂的方法,其勢在束氣時要隱隱的細小,展氣時又要隆隆的龐大。即像蜂腰鶴膝。之玄曲屈,微妙玄通。這樣的龍脈就是好的龍脈了。

《經書》說:平地龍有吉氣的,是在平地隨土而起脈,垅龍到頭聚氣的,必定有隨龍水比肩隨龍而來,交會而止。像這樣的龍順勢一起一伏的回復始終與形吻合,在龍盡氣鐘,諸水交會之處選址點穴,就永吉無兇了。

在重重峰巒,疊疊岡阜的地方,群垅眾支會聚于明堂,選址點穴,當舍擇其特殊的龍脈。如群垅支都是很肥胖而其特別瘦小的,群垅眾支都是秀麗細小的而其特別肥大的,像這種參差不齊而形是險惡的雜勢,無論是主峰還是客峰都一樣參差不齊,這種穴場,決不可以下葬。

若是垅龍高聳,而支龍在地中伏行,垅龍或支龍氣鐘之處,其明堂平坦如掌,就可以下葬。所以《經書》說:平地龍要葬在高處,而山地龍要葬在山麓。因而平地龍點穴要點在頭頂上,而垅龍點穴要點在山腳下。假若形勢不合,不是如此點穴,生氣就會被逐散掉。

因此,對于葬法是很難的啊!平地龍和山地龍的分別,以及觀察其穴位,是會看花眼睛,迷惑心竅的,是禍或是福的差異,是在侯王與虜仆之間一樣差別懸殊。

總之,以來龍來說,如果來龍龍勢險要,就必定有吉穴。選址點穴的方法,是葬其所會,即是龍盡氣鐘而諸水會聚之處。因此,葬法要原其所始,即是要從隨龍水的源頭,來龍起始的祖山起,到龍盡氣鐘諸水會聚為止。逐節審明其廢與相,即吉兇。吉者而取之,兇者而廢之,或避之。

生氣因地氣行而來,有淺來有深來,就應淺來淺葬,深來而葬深,對原來閉塞的生氣,就要溝通。對通流的生氣,就要使其聚積后而穩固防止其擴散。要乘好生氣相好水,使之不干不濕,親土以印棺木,對外要藏八風,即做好封塵,使生氣不向八方噫而成風。對內要密合五行,不使有沖克矛盾。天星要下照,地德要發生萬物,陰陽要沖和而統一,金木水火土五土,在春夏秋冬四季俱備。這些都有賴于君子奪神功改天命的目力,以及采取的措施,趨全而避缺,不善求善,善而加善,此中微妙,全在智力觸類而長,自然玄通陰陽,功奪造化了。

因此,天上星辰都喜悅發光,全部拱向北斗,猶如明堂的朝山都拱向墓穴,朝水有情流向墓庫。這樣穴前左右龍虎砂以衛生氣,朝應砂水與墓穴主客同情,左右前后四勢端莊嚴明,蟲、蛇、鼠、蟻、蝎五害不侵犯而坐穴十一不具,一不高,二不低,三不浮,四不沉,五不干,六不濕,七不寒,八不暑,九不過小,十不過大,十一不噫生氣。定穴遷穴除上述為首要外,這些是其次的問題。

《經書》說:朝應峰的支脈都向穴場拱來,朝應水又是灣曲回環,就主應高壽而財祿豐盈。如果朝山是休囚的,水又是無情的直流出去,就要虜王滅侯了。

穴場的土要細嫩而堅,潤而不過濕,如同裁肪切玉而俱備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色光,干如儲藏的栗,而濕如刲肉。凡屬如有水泉的礫砂土,都是兇宅。

《經書》說:地有前后左右四勢,而明堂生氣是從乾坤艮巽,坎離震兌八方而聚,所以葬的穴場,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面稱朱雀,后面稱為玄武。玄武要垂頭,前面峰砂秀麗,朝應水曲屈彎環,青龍砂向內彎曲有情,白虎砂低頭而向外。若是形勢反此,即主應破敗死絕。如白虎蹲著,就稱為銜尸,青龍不內屈而直伸,謂之嫉主。玄武不垂頭就是氣未鐘,謂之拒尸。以水為朱雀直流出去,稱為騰去。

因為生氣噫而外溢是擴散生氣的,所以需要龍虎來保衛區穴。若是來龍是疊疊的山脈而中間突出一脈,左邊是空的,右邊又有缺陷,前面又是曠野,后面又破折,生氣就會散于飄風。《經書》說:如此是騰漏之穴,是腐爛棺木的藏地。

用土圭來測方位,玉尺來度量遠近,以左右的支為龍虎的,其來去要如岡阜之跡,不可高于穴場,又要如肘臂的向內彎曲,就稱為環抱。前面以水為朱雀,其衰或者是旺,就要看水形來主應吉兇,但不可以湍激,如果是湍激就稱為悲泣,主不吉利。

以水為朱雀,水就要源于生氣,分支合流之處為未盛,即將盛。應穴朝于大旺,會聚于將衰的宮位,而流于囚謝的墓庫。曲屈來去不停流,而每一轉折處,必須儲而后流,悠揚清澈,仿佛不忍流去,其來和去都以看不見為最好。

《經書》說:外氣所以能影響內氣,即堂氣(自然環境)所以影響穴內生氣(外因影響內因)。過水所以能止來龍,使來龍龍盡而氣鐘,就是外氣影響內氣的結果。遠方的勢和近處的形,遠方的勢到近處靜止即成為形,也即是說,到了近處的生氣成了形,就止住了遠方來的勢。也就是龍盡氣鐘。這樣外氣有砂水相親。而內氣有遠方來龍勢止聚積的生氣。如此前親后倚就是吉藏。

例如:遠方的勢如萬馬的奔騰,而從很高如從天上降下來,就可以葬帝王。勢如巨大的波浪,一起一伏好象重重的山嶺,疊疊的嶂,就是千乘(公侯)之葬。勢如龍從高處而奔下來,(似從天而降)又山環水繞,是國老三公的葬地。勢如重屋,起伏不大,而草木都茂盛,就是開府建國的京都。勢如打草受驚的蛇,曲屈徐斜沒有規律,是要滅國亡家的。勢如戈矛,像兵刃武器,就要遭兵禍或者牢獄之災。勢如流水,一直往下降而不起,就是生人也像是死鬼附體。勢像背負屏障,而有山從中突出,就不可葬了。

主王侯的穴位,其形像燕子窩,應葬在其凹部,可以得到豐厚的祭肉,可以拔茅連茹。形像側壘一樣,一層層后岡從遠方而來,堂內的水又是曲曲回環,就主出九棘三槐(左九棘是帝王、大夫卿。右九棘是公、侯、伯、子、男。三槐:三公:周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形如倒置的鐵鍋,葬在鍋頂就可以富。形如戴了帽子,永遠都是昌盛的。形如算盤,其盤子上下無序,主應百事昏亂。形如亂穿或亂放的衣服,就主淫亂妒妻。形像灰袋子,就要遭受火災。形如傾覆的船,婦女要生病,男子坐班房。形像橫放的桌子,是主斷裔絕代。形如臥倒的劍,主應被誅殺。形或像仰放的刀,主應災禍伏逃。形如馬馳、鸞舞、鳳飛、蛇(會飛的蛇),以及委蛇、黿鱉、鼉、龜,要以水來識別,就是前者無水,而后者是在水中。牛是主富,鳳是主貴,而蛇則主危。形若是搖搖百動,即是尚未勢止成形,都是不宜葬的。四周的山嶺與穴場逼近,葬法也是所避忌的。

不可以葬的山有五種:第一,生氣貴于生和,凡是尚未生長草木的童山不可以葬。第二,氣因勢而來,凡是切斷了如挖深溝已露石骨不能通生氣的斷山不可以葬。第三,生氣因土而行,凡是來龍是石,或扦穴處全部石的石山,不可以葬。第四,生氣因勢止則止,凡屬正在奔騰而沒有靜止的過山不可以葬。第五,生氣以諸龍會聚為旺,凡屬周圍界水的獨山不可以葬。《經書》說:童山、斷山、石山、過山、獨山這五種山都不可以葬,如果葬了,非但會產生新的災禍,而且已經得到的福氣也會被消除。

《經書》還說:穴有三吉,而葬有六兇,凡是穴場能藏神,即聚積生氣,而合得吉日良辰,是一吉。凡屬陰陽二氣沖和,即不是斗爭而是統一的時候,穴內的五行土在一年四季都齊備,為二吉。凡能趨全吉而避一缺,即是沒有一點缺陷的穴,而不善者增善,善者益善為三吉。

所謂六兇,即把陰的視為陽的,把陽的視為陰的,或把陰的作陽處理,把陽的作陰處理,這種陰陽差錯,是一兇。

楊筠松說:“不得真龍得年月,也應寶貴發人家”,如果造或葬的年月日時有差錯,是二兇。

如果龍身微弱,生氣有旺,而扦大穴,或明堂狹小,只能容數十戶,而扦數百數千戶,這種力小而圖大,是三兇。

如果認為自己的福氣大,而隨便亂扦地,即認為“福人得福地”,是四兇。

扦穴不論上下,不識高低,不辨大小……都稱僭上逼下,是五兇。

凡屬審龍、格龍、選址、點穴、扦穴、建房、定方立向……都遵上述規律,或操作規程,而隨便亂干,隨便變應的,而是奇怪的見解,即是六兇。

《經書》總結說:來龍奔騰的勢靜止以后,其形表露得軒昂高貴,必定穴前是諸水會聚,而穴后是禽伏獸蹲的山岡,來龍起始就分支很多,其開始奔騰的氣魄,就如同從云霄降到地面一樣,萬馬奔騰。

若是來龍起始就沒有分支,就等于龍無角是蛇,滅亡了角的死蛇是沒有生氣的。

旺盛的生氣,就如同帝王王諸侯樣的有權威(耳耳致王)。也如同君主王諸侯樣的能執應八方招至八方生氣以應穴(耳耳致侯)。

要禁忌的,即要防止的是鑿傷、震驚龍脈,擴散生氣。

生氣是積蓄在形如丘山之凸起的部位,即稱之謂龍腹的部位。選址點穴在龍腹臍部的深凹處。這樣,他的后代必定能得福。

假若穴后生氣不旺盛,穴前明堂又有所破缺,如朝穴的砂水形現險邪悲哭,災禍即日就會降臨。《經書》說,葬山的方法,要乘旺盛的生氣。旺盛的生氣是在龍水交會的谷中,如果扦在谷中,必須有脈入穴,百福百事就能很順利很快的可以得到。

阅读全文
聲明:站內所有資源均來自網路收集或使用者上傳分享,本站不擁有此類資源的版權,水印不代表署名僅用於防盜。
0

評論0

請先
顯示驗證碼
沒有帳號?註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