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黃帝內經》又名《內經》,因托名為上古黃帝所作,又名《黃帝內經》,編成于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年代。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理論巨籍,成書年代約為戰國時期,受黃帝、老子的道家學說以及《周易》陰陽理論影響至深。

本書包括《靈樞》和《素問》兩部書,各八十一篇。其思想內核大致可歸納為10個方面:即陰陽五行說,藏象說、精氣神說、經絡學、病因病機學、病證學、診法學、治則學、養生學及運氣學,本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之醫家之宗。

遠古時代的人,通過養生,以保養真氣,就能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盡終其天年之目的。回到遠古時代,那時候的人們返璞歸真,如初生的嬰兒般最接近自然、最天真的。因此,本篇命名為“上古天真論”,簡而言之,就是上古圣人討論“自然賦予生命的本質”這樣一個問題的相關論述。

而時代越進步,人為的東西越多、越高級,就離天真越遠。人想回歸到自己自然純樸的本性就要做兩件事兒:一是盡可能地親近自然;第二盡可能回歸傳統,或者叫親近傳統,回歸自然。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是對新生命不斷地追問和解讀,并帶著疑問去尋求長壽的秘訣。

【原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黃帝的人生境界

開篇的24字真言,高度地概括了黃帝的一生。把這一段讀懂了,就知道了《黃帝內經》在講什么。

我們首先要知道生命之道,治病只是它的極小部分,把生命最原始的規律弄明白了,有大歡喜、大自在,生命自會生生不息。

古代的軒轅黃帝,生來就異常聰靈,有與天地溝通的本領,在二十歲以前就已經能夠出口成章,說出一些非常經典的話來,(古代很多書是不著文字而是口傳心授的,述而不作)。幼年時期思維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當迅速,受到了太多高人齊心協力地提拔和教育。長大以后為人篤實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際,得到百姓推奉,達到了真人的境界。

千古第一問

岐伯詢問在公務之余,便向老師長壽之道。岐伯是中國上古時代最著名的醫學家,也是黃帝最器重的臣子和老師,被尊為“天師”。

“我聽說上古時期的人,活到一百歲,腿腳、手沒有一點兒衰弱的跡象;現在的人,年齡剛到半百,就眼不明、耳不靈,身心都不靈光了,明顯出現衰老的跡象了,這是由于時代不同了呢,還是由于人們違背了養生之道呢?”

《莊子·盜跖》說:“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黃帝其實是希望老師岐伯能詳細地給他講解一下,雖然他自己已經意識到,肯定是人做得不對勁了。

上古之人長壽的原因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期的人,他們大都懂得養生之道,能夠遵守天地陰陽的自然規律,適應四季時令的天氣變化,把萬物歸為陰陽之后,去調和平衡它們。四季的變化是陰陽,晝夜的變化也是陰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都是順應陰陽。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這是《黃帝內經》的養生總原則,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本質的含義就是要順從自然規律生活。

“和于術數”的意思就是說要符合術數。術數就是方法,技術。不同的人、不同的身體狀況應當選擇相和的術數,但有些人不顧或不了解自身的身體條件和狀態,盲目跟風,進行與自身不適宜的運動,或者一味追求“運動量”,以致“不生”,就會適得其反地對身體產生傷害。

比如,最近媒體報道,20歲“劉耕宏女孩”跳操后劇烈腹痛,黃體破裂,就是在運動時沒有量力而行,盲目跟風沒有循序漸進,反而讓身體遭受嚴重傷害,這就適得其反了。

因此,“和于術數”最重要的還是一個“和”字。一個人要想身體健康,要想長壽,最重要還是“和”,跟大自然和,跟社會和,跟別人和,跟自己身體和、心理和,然后,你才能得到氣血的柔和、身心的平靜,以及時時刻刻的吉祥。

吃飯飲水都要應節、應季,講究節制和節奏,不能胡吃海塞。特別是夏天剛才夠,不要因為酷暑難耐就頻繁喝冰的碳酸飲料,冰鎮奶茶,以為這樣能夠解暑,其實都會過多消耗體內的陽氣,從而引發脾胃虛寒、身體肥胖、濕氣加重、腰腿疼痛等。起床、睡覺符合晝夜和四季變化規律,不過度勞傷,因此能夠使身體與精神和諧統一,從而盡享自然的壽命,活到百歲才離開人世。

今時之人早衰的根源

現在的人卻不是這樣的,把酒當作水來喝,沒有節制與限制,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多飲為功,酗酒為樂,把放縱的行為當作生活的常態。

凌晨三四點還不睡覺,玩手機、玩游戲。醉酒之后還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們的精氣衰竭,用喜好耗散真陽元氣。

不懂得保持體內精氣的盈滿,人體的腎像是一個容器,它包裹了我們所有的精髓、精液。腎精無節制地流失,不懂得保持精氣的充盈狀態,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樂,在損耗了精氣后不能及時恢復。

不能按時駕奴自己的神明,人生在世,身體與神明的協調最難得。所謂自己和自己待在一起,就是指身體與神明的協調。協調了,人就自在,就從容;不協調,人就惶惶不可終日,就得病。

終日尋求刺激、尋求新鮮,玩的就是心跳。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違背了生命的原始準則,也違背了生命真正快樂的大道,作息、飲食毫無規律,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現了衰老的跡象了。

《黃帝內經》談欲望,別有一番風趣,不能離了身體根本說欲望,一切以陰陽、氣血說話。

上古時期,對通曉養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誨,人們都能遵守。要想活明白,就要遵守“恬淡虛無,真氣從來,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16字真言。

上古之人養生之道

那些看不見的,摸不著的,能夠致病的東西,對于引起你情緒波動的能量或信息,都叫“邪氣”,讓你大喜、大悲、大怒、大驚、大恐的東西,都是虛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風,對于一切乘虛而入使人致病的外來邪氣,人要知道該怎么去躲避它們。

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對外,你要知道先躲避什么,要先學會自保,因為生命的第一要素就是自保。

思想上能清凈淡泊,無欲無求,真氣深藏體內而和順不亂,精神持守于內而不耗散,不胡亂地對待身體,那么病邪又從哪里來,怎么能侵害人的身體呢?

正因為如此,他們神志悠閑,從心而欲,心性平和,無憂無慮,身體勞作時要保持心境的安寧。真氣和諧平順,每個人都能實現愿望。

“志閑而少欲”其實就是要強調,大家吃飯的時候就認真吃好這口米飯,該去睡覺的時候,就安安穩穩地睡好覺。你吃飯、睡覺的時候,就不要想未來、想過去,而要認真看看當下這一刻到底怎么樣。其實道家聰明的地方在于,如果我們把每一秒都能夠過得不錯,那這輩子就活得不錯了。

“各從所欲”,因為每個人有天賦的不同的身體,有不同的氣血,有各個發自內心的不同想法,如果順從其健康狀態下的欲望,他就會活得很快樂,如果壓制他的欲望,就會讓他有一肚子邪氣、邪火,經絡被堵得不通而產生的。

因而人們能夠吃什么都覺得甜美,穿什么都覺得舒適,喜歡他們的習俗,專注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彼此之間并不介意對方地位的高低,民眾都很自然淳樸。因此過度的欲求不會干擾他們的視聽,淫亂邪說也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六淫:指的是風 、寒、暑、濕、燥、火)。保護眼睛,不勞眼神,對身體就是最好的保護。

無論是愚笨的人還是聰明的人,也無論是賢能的人還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樂。這里的“愚、智、賢、不肖”是將人分為四個類別,代指所有人。

唯有能使人“合于道”,即重新合于陰陽四時、回歸自然、重返“天真”狀態,才能獲得真正的健康,按照岐伯的這套理論,他們都能活過百歲而行動毫無衰老的跡象,就是由于他們道德完備而毫無偏頗。

五臟六腑是肉身之上古,守“天真”之道,就是安穩生命的法則。

一個德全的人,或者是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是內求的人。他不會去祈求借助外力,對別人的行為沒有抱怨的感覺,也不期望別人給予他什么。

正所謂:求人不如求已,而求已莫過于求“道”。

中國人向來重視養生,《黃帝內經·素問》開篇即提出了養生要遵循八個字: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法于陰陽

什么是陰陽?《易經?系辭上》有云:“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法于陰陽,即法于道。

那么,道是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經》中這樣解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陰陽的變化是一種天地自然規律 。白天屬陽,夜晚屬陰,陽主動,陰主靜。所以白天工作,夜晚休息。我們的生活與工作,要與外界的大環境相融合,這就是法于陰陽,順著自然的規律作息。

法是什么意思呢?是遵循 ,不能違背。法于陰陽,就是說我們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去生活,而是要順著自然規律去行事。這樣才是養生,才能長壽。

和于術數

什么是術數?提到這個詞,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算卦。但是我們要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其本質。 術是技巧方法;數則表示可以運算 。術數合用,意思就是用合適的技術方法,在某一標準范圍內去生活,衡量這個標準就是一個字:和。跟大自然和,跟社會和,跟別人和,跟自己身體心理和,跟自己的形體與精神和。

吃飯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但是怎么吃,吃多少就要講究學問。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吃飯時細嚼慢咽,適宜養生。

首先, 細嚼可以充分地享受食物(當然這離不開好的心情);

其次, 細嚼慢咽有利于胃的健康,因為吃的太快,食物沒有充分地在嘴中加工,有很大一部分嚼的任務,移交給了胃,加重了胃的負擔;

第三, 嚼的過程,是食物與唾液的溶合過程,唾液能殺食物中的致癌物,有記載將食物噬嚼30秒鐘以上食物中一切致癌物差不多都消失了。

第四, 細嚼慢咽有利于保持體形,避免吃太多的東西。

解決吃飯問題所用的方法,我們就可以稱其為術數,在講究吃飯 方法 的同時,還要控制好食物的攝入 。這就是古人教給我們的養生之道。

長壽之法

《黃帝內經》中開篇的《上古天真論第一》通過黃帝和岐伯的對話,講述了人體衰老的原因。篇中說到:“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用現在話通俗解釋“我聽說遠古時代的人,大都能活到百歲以上,而且動作靈活而不顯得衰老,而現在的人剛到50歲就出現衰老之象,這種差別是由于時代和環境的變遷所造成的,還是由于人們自己違背了養生之道而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通俗解釋岐伯回答道:“遠古時代能夠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會效法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而起居生活,會遵照正確的養生方法來調養鍛煉,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過度操勞,所以才能身心健康,從而活到人類自然壽命的期限,即百歲以上。現在的人則不按照自然界的規律辦事,把酒當作飲料來喝,酒醉后行房事,縱情色欲而耗竭腎精、耗散真氣,不知道保持自己的正氣強盛,不知道調養自己的精神,只圖眼前的快樂,違背了養生之道,所以50歲就已經衰老了。”

長 壽之法,就是要做到: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但是這些古圣先賢怕后人聽不明白,所以在后面再次進行了解釋。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這里食飲有節,就是指吃喝要有節度,就是要合于術數。起居有常,則是指順應天地自然之道,就是法于陰陽。

當然,法于陰陽,不僅僅是作息規律,而是貫穿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命運的演進、事業的軌跡、人際關系、人生價值實現等等。人為什么生病、為什么會求而不得,就是因為不自然了,只要用自然的方法調回到自然的狀態就可以了。 無為而無不為。

 

阅读全文
聲明:站內所有資源均來自網路收集或使用者上傳分享,本站不擁有此類資源的版權,水印不代表署名僅用於防盜。
0

評論0

請先
顯示驗證碼
沒有帳號?註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