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找尋規律
在上一節內容中我們理解了致病因素的概念,也就是說,即使我們能讓飲食健康、營養均衡、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等,但也會因空氣成分比例的變化對身體產生的不同影響而出現不同疾病。這時,我們就要開始學習和尋找這種致病因素的規律。想要學習這種規律,就得進入古人的思維方式,甚至可以說是接受和相信這些無稽之談。《黃帝內經》卷首便有黃帝問岐伯:人的壽命本應該是過百歲仍然動作敏捷,為何現在的人過了五十就顯老態了呢?岐伯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所謂知道,也就是懂得和遵循并順應自然規律,即得道;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學習、運用陰陽和術數這些方法。陰陽這個名詞,在遠古文化里出現的最早,比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還要古老。中國人還是比較好理解的,任何互相對立的、此消彼長的現象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比如動靜、剛柔、天地、日月、男女、雌雄、正邪等等;它是所有相對事物的代表,所以后來道家根據《易經》的思想,提出太極這個名詞;于是太極動則生兩儀,兩儀再動生四象,四象再生八卦的觀念從此建立。陰陽這個概念是在遠古時期自然物理理論科學里最普遍的學術名詞,那時的天文和星象學家用陰陽互變的原理來說明物理。戰國時期的陰陽家(既原始科學形態的理論科學家),秦漢前后的占卜家(既使用龜策的術者),以及后來的卜筮術數、選擇時間的日者,魏晉以后的堪輿家,唐宋以后的星命家,統統都是從戰國時期的陰陽家分化而來。陰陽就是通過觀察天文星體對地球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會對動植物、人類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因為前面我們說過,氣候的變化會讓空氣的成分比例發生變化,而行星對地球磁場的影響會讓氣候發生不規律的變化。我們知道,太陽系每個行星的軌道、運行周期、速度等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它們的相對位置也是經常變動的,因此對地球產生的引力場也就不是恒定不變的,這種不恒定會導致地球氣候變化的不規律。也就是說,行星的引力讓地球的氣候變的不規律,不規律的氣候讓空氣的組成比例也在發生不同的變化。這也就是為什么氣候有的時候該冷不冷該熱不熱,夏天該熱卻反涼,冬天該冷卻反溫,有的時候好端端的坐在家里卻突然生病的緣故了。了解了這些之后,再用六甲等術數方法計算出來,這樣就能達到像黃帝所說的上古真人、中古至人或者圣人一樣延年益壽。
術數,在現代有些人眼里往往是華夏民族炎黃子孫封建迷信的代名詞。建議這些人沒事多看看書,別東家長西家短七大姑八大姨說啥你都信,沒腦子呀?沒有炎黃何來華夏,沒有封建哪來疆土,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學進入中國之前,我們的族人應該迷信自己的民族科學;即便是在西方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也應該正視我們的民族文化,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而且我們的科技發展何止這些,從6世紀到17世紀,在世界科技理論成果中,中國占了54%;如墨子的《原子論》,天文學中日月對恒星位置的退行運動,數學中的零和倍,物理學中波和粒子的宇宙開創論,動力學的彈道與風箏,光學中的萬花筒、小孔成像、光是直線傳播,聲學中的地話器,機械工程學的活塞風箱等;石申的《天文》標注了121顆恒星的位置并記錄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和交食情況;劉焯發現了日月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運動速度;楊忠輔確定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莘七娘發明了最早的熱氣球(孔明燈),同時發明了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走馬燈;杜詩首創了水力鼓風機;孫子首論籌算記數制為剩余定理的起源;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張恒的地動儀(說起地動儀,不管真假,最起碼它能作為民族自豪、民族信仰的根基,現在居然有磚家把它從教科書中刪除,它還不如把傳統文化全部刪掉,更好的去做美日帝國的走狗);這只是一小部分,其它的請參考英國人李約瑟先生的《中國科技》我們只是用它來說明,華夏民族科技、經濟的發展壯大不是依靠西方的數理邏輯體系,而是有我們自己的術數體系。術,就是方法;而術數就是各種不同的方術。《中國叢書綜錄》將術數分成了十大屬:數法、占侯、易占、六壬、雜占、堪輿、命相、遁甲、雜術和陰陽五行。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偏重于抽象,很多學科都是師傅口傳心授,憑感覺憑經驗,這也正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之處,但無形中也給我們在學習、研究和了解方面增加了很多難度。可醫學不是兒戲,不是完全可以憑經驗和感覺的,它需要有術數作支撐,我們雖不像西方醫學那樣嚴苛每個數據,但是對患者的體質、致病因素、用藥劑量、愈后情況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不是憑借背會的方劑去給人治病。皇普懿在《甲乙經》寫了一個故事:說張仲景見王仲宣,當時王仲宣20歲。張仲景說,大王有病,40歲開始眉毛會脫落,半年之后就會死,然后讓他喝五石湯。王仲宣嫌他說話不好聽,所以沒有喝藥。過了幾天張仲景又來見,問他喝藥沒有。王仲宣說喝了。張仲景說看你的氣色根本就沒喝,為什么這么不重視身體呢。二十年后,果然開始掉眉毛,一百八十七天后死。這也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上工治未病,等到疾病發展嚴重了再去治,那叫下工。扁鵲有兩個哥哥,但他始終認為自己的醫術最差,因為他大哥在人沒有生病之前就能及時的預防,二哥則能在有一些疾病跡象時發現嚴重性并及時治療,但是很多人因為感覺自己很健康不會有病,或者病情很輕不以為是,所以認為大哥二哥是騙子,是在忽悠他們而不相信。扁鵲醫治的多數都是重病患者,能給這些人治好病,名氣理所當然就大了。聽到這里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都是神話故事,夸大、虛構等等等等,實際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觀點,這種觀點障礙了我們,使我們不能對這些看似神奇的現象做進一步的研究。這樣我們將永遠達不到古人的水平,更不用說創新了。后面的內容會有很多現實版的神話故事,也是我從醫年間實際接診的案例,不需要聽患者的主訴,不需要望聞問切就可以告訴患者他什么時候得過什么病,現在有什么病,以后會得什么病。當然,配合脈診會顯得你更專業一些。因為我在聽到之前這些故事的時候只是感覺不可思議,而不是先入為主的認定這是封建迷信糟粕偽科學,這樣我們就有機會讓自己靜下心來,用正常的心態去看待和研究它。
三、陰陽干支
其實《黃帝內經》里的有很多部分都是關于術數、而且都是綱領性的內容,我們理解不了也是情有可原。前面我們說了,要進入、并用古人的思維方式,因為在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里,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所有的文化都以陰陽、八卦、五行、干支等進行貫穿。只是儒家更偏重人文道德、人生修養等“理”的方面,而道家注重的是科學技術等“象、數”范疇。只不過過去讀書的人,對于科學學術方面向來不重視,認為那是“奇技淫巧”不足為法的學術。而且特有的封建制度也是限制了子學的發展,國家教育部門所注重的只有儒家的詩書禮樂春秋等,想要功成名就有前途,必須學經史(涉及政治的事我們盡量不說)。
再來說陰陽,陰陽在傳統醫學概念里就是熱為陽,寒為陰;氣為陽血為陰;體表為陽,內里為陰;腑為陽臟為陰等等。在正常無病的情況下人體的陰陽是平衡的,也就是前面所說,組成人體細胞的成分是保持平衡狀態,如果一方太過強而導致另一方變弱,就會產生疾病,也就是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虛,陰盛則陽虛;那么陰虛是不是陰病?當然不是,那是因為陽盛造成的,同樣,陽虛也不能叫陽病。請記住:“盛”是實,所以,區別陰病和陽病是以哪一方實來區分。也就是說熱邪太重傷津液而造成陰病,或者寒邪太重傷陽氣造成陽病。
舉個例子,某病患是一個工廠工人,最近媳婦兒吵嚷著要買寶馬,因為壓力太大,最終火邪太重而病倒,癥見大熱(陽盛),大汗大渴,咽干便秘(津液損傷)。典型的陽盛陰病,而白虎湯是典型治療陽盛則陰病的代表方劑,這是根據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當然,這只是舉例,具體用藥不能搬來就用)。而另一個病人感受寒邪出現怕冷(陰盛),而后四肢冰冷,身體不溫(陽氣損傷)。這就是陰盛陽病,怎么辦?肯定要溫,寒者熱之對吧。四逆湯,吳茱萸湯等等。
另外,對于所有的實證來說,所有的虛證都屬于陰陽相互依存的關系,正是因為虛,所以會造成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也就是說,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不會存在。比如說,一個病人由于精神問題常說看見鬼,說自己陰陽眼,而且情緒煩躁、盜汗嚴重、噩夢不斷、五心煩熱,繼而出現怕冷,別人說他鬼上身,經過診斷是陰虛導致了陽虛;或者一個人開著夏利,看見一輛法拉利飛馳而過,心中不服氣去追趕,導致車禍大出血造成亡陽。那么,鬼上身的患者出現盜汗,和后面這個大出血的都屬于陰,屬于陰損及陽;又比如說,一個病人因為看血腥恐怖片沒有食欲,看見肉就想到影片中的血腥場面,之后由于不吃東西造成貧血營養不良,面色蒼白,是不是因為氣虛而導致了血虛?這就是陽損及陰。
再有一點就是陰陽的消長和轉化,簡單的理解就是物極必反,白天到了極點就開始向黑夜轉換,消長和轉換也就是陰陽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中產生的偏盛或偏衰到極點。比如說剛才那個媳婦吵嚷著要買寶馬的哥們兒,突然得的是熱病,由于熱毒太深,在不斷高熱的情況下會出現四肢冰冷,面色蒼白等癥狀,這就是熱極生寒;再或者某人得了輕微感冒,還以為自己得了禽流感,因此跳樓自殺而亡陽,經過搶救,四肢開始回溫,面色紅潤,脈搏正常,是不是陰變陽了?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當人體陰氣或陽氣太強而把另一方阻隔在外,便會形成陰盛格陽或者陽盛格陰,最常見的就是真熱假寒或真寒假熱。比如說一個女孩喜歡唱歌,去參加好聲音,海選的時候就被淘汰,心里不服氣,怒火攻心,見面紅,身熱,口渴,苔白,而且晚上睡覺要多蓋被子,喜歡喝熱水,經診斷,她是一只披著狼皮的羊,外表熱,內里寒,那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呢?口渴蓋被子是真的,典型的陰盛格陽;又比如說一個病人大夏天的四肢發冷,面白,胸部灼痛,喜歡喝冷水,診斷結果他是一只披著羊皮的狼,熱是真,寒是假。
上面我們進一步理解了陰陽的幾個要點,綜上所述,陰陽的幾個要點:1、陰陽是對立的;2、陰陽是相互為根的;3、陰陽是相互轉化的。接下來理解一下天干地支和五行
干支的學術思想在黃帝時代黃帝讓大橈研究觀察天體日月星辰運行規律而創建的,其中有一個用途就是用來記錄年月日時,即一年分四季,十二個月,每月三十天,每天十二時辰。十天干是代表以太陽為主導的太陽系五大行星對地球的作用關系,十二地支是地球與月亮之間的運行關系。我們現在只需要先記住天干與地支的符號,它們的起源、規律、作用關系在后面會有詳細的講解。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丁壬代表歲星(木星),戊癸為熒惑星(火星),甲己為鎮星(土星),乙庚為太白星(金星),丙辛為辰星(水星);用陰陽法則來區分: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我們先把十天干排在指節上記熟(無名指根起甲,順時針排至小指第二指節),以備后面使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陰陽法則來劃分:子寅辰午申戌為陽,丑卯巳未酉亥為陰。同樣把十二地支放在指節上(無名指根起子,順時針排至小指根)。然后按照相同順序排放十個數字4567890123.有了這三個要素,我們就可以很迅速的在手掌上進行公歷年和干支年的轉換,同時可以用來推算、計算各種數據和作用關系,為我們下面的課程打好基礎。
五行這個名詞中國人都不陌生,一般認為它代表五種特性的物質,這只是一方面,它還可以代表五大行星,可以代表氣候、季節、不同屬性的人、事、物等等。行就是運動、變化,大到天體、氣候,小到生命、物質等等,時刻都在看似無規律,其實是有規律的運動和變化。木,代表生長發育的力量;天干甲乙、地支寅卯代表木;火,代表生命力量的升華;天干丙丁、地支巳午代表火;土,代表生養萬物的家園;天干戊己、地支辰戌丑未代表圖;金,代表萬物收斂,由陽轉陰的過程;天干庚辛、地支申酉代表金;水代表萬物歸根,生生不已的功能;天干壬癸、地支亥子代表水。道家的陰陽家們根據五行的變化法則,用陰陽消長來說明說明它們之間相互依存、轉化、制約的作用關系,用來分析物理和人事的變化規律(詳細講解起來太多繁雜,我們會把它貫穿在后面的內容里)。所謂的相互依存、轉化、制約就是五行的生克關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環往復,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互制約。其實也可以理解為生物鏈,或者叫食物鏈之類的。貫穿前面的干支,得出的公式就是:甲乙寅卯木生丙丁巳午火,丙丁巳午火生戊己辰戌丑未土,戊己辰戌丑未土生庚辛申酉金,庚辛申酉金生壬癸亥子水;甲乙寅卯木克戊己辰戌丑未土,戊己辰戌丑未土克壬癸亥子水,壬癸亥子水克丙丁巳午火,丙丁巳午火克庚辛申酉金,庚辛申酉金克甲乙寅卯木。
前面說過,陰陽有一方過旺就會導致另一方變弱,從而產生疾病,那么在五行中該怎么理解這個概念呢
穿插一個小游戲來理解生克關系:
木旺會產生什么樣的五行變化?
記住:問結果向右轉,好比我們自己結的果是兒子、孫子。
1)、看相生關系,木是娘,火是子,因為娘有錢,兒子就是富二代,所以結果是木旺火旺;
2)、看相克關系,木是娘,土是孫,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奶奶有錢,孫子就不一定了,所以結果是木旺土虛;
3)、看反克關系,本來金是克木的,但木太強大了,反而會反過來克金,這就叫“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所以結果是木旺金虛。
那么,是什么五行改變會造成木旺?
記住:問原因向左轉,就好比問我是從哪里來的,就得找上面的娘。
1)、看相生關系,木是子,水是娘,木為什么這么旺,因為他媽旺。
2)、看相克關系,木是孫,金是奶奶,還有句話叫窮也不過三代,因為金虛所以木實。
3)、看反克關系,沒有反克,因為木本來就旺,本來就克土,現在更旺更克土,所以土不可能反過來蹂躪木。
木虛會產生什么樣的五行變化?
記住:問結果向右轉,好比我們自己結的果是兒子、孫子。
1)、看相生關系,木本來是生火的,如果木弱就生不了火,所以結果是木虛火虛;
2)、看相克關系,金本來是克木的,木虛的話,金更是為所欲為,結果就是金乘木;
3)、看反克關系,木本來是克土的,木弱就克不了土,反而被土反過來侮辱,結果就是土侮木,這就是“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
什么原因會造成木虛?對,問原因向左轉。
1)、看相生關系,木虛肯定是水虛;
2)、看相克關系,金克木,木虛金更克,結果就是金實木虛;
3)、看反克關系,沒有反克,問原因只找相生和相克,沒有反克。
好了,游戲做完了,是不是有些頭暈?很正常,因為古人都用這種方式看問題。所以,下面請大家按照步驟自己推算其他五行,對于沒有接觸過這些內容的朋友可能會感覺頭暈,不要緊,反復練習幾遍就會熟悉,因為我們要用古人的思維模式為下面的內容打好基礎。
四、術數基礎
初步理解了陰陽、干支、五行之后,我們再來看它們的運動規律(周期)。太陽運動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個主要節點,月亮運動有朔月、上弦、望月、下弦四個主要節點;中國傳統文化的完整周期是由這兩個陰陽小周期組成,也就是著名的60甲子歷,它是以4年為一小周,15小周60年為一大周;并按此4年一個小循環周期的特性找出60年中的歲氣會同年,所謂歲氣會同年,就是位相相同的年份,共有20組,每4小組為1大組,共分為5大組,每1小組3年,組成一個三合局,分別是:申子辰歲氣會同年合化為水局,巳酉丑歲氣會同年合化為金局,寅午戌歲氣會同年合化為火局,亥卯未歲氣會同年合化為木局。
水下刻數 | 水下一刻 | 二十六刻 | 五十一刻 | 七十六刻 |
一大組 | 1、?甲子 5、戊辰 9、壬申 | 2、乙丑 6、己巳 10、癸酉 | 3、丙寅 7、庚午 11、甲戌 | 4、丁卯 8、辛未 12、乙亥 |
二大組 | 13、丙子 17、庚辰 21、甲申 | 14、丁丑 18、辛巳 22、乙酉 | 15、戊寅 19、壬午 23、丙戌 | 16、己卯 20、癸未 24、丁亥 |
三大組 | 25、戊子 29、壬辰 33、丙申 | 26、己丑 30、癸巳 34、丁酉 | 27、庚寅 31、甲午 35、戊戌 | 28、辛卯 32、乙未 36、己亥 |
四大組 | 37、庚子 41、甲辰 45、戊申 | 38、辛丑 42、乙巳 46、己酉 | 39、壬寅 43、丙午 47、庚戌 | 40、癸卯 44、丁未 48、辛亥 |
五大組 | 49、壬子 53、丙辰 57、庚申 | 50、癸丑 54、丁巳 58、辛酉 | 51、甲寅 55、戊午 59、壬戌 | 52、乙卯 56、己未 60、癸亥 |
三合局 | 水 | 金 | 火 | 木 |
這個表很重要,它是古代四分歷的模型,不僅指一日的四分,同時包含朔望月的四分,以及一年四季的四分,朔望月的四分點比較容易觀察到,日和年就無法直觀看到了。月亮繞地球公轉時所產生的陰晴圓缺叫“晦朔弦望”,陰歷每月三十,即月光完全被遮住的一天稱“晦”,陰歷初一月光復蘇稱“朔”,每月初七、八和廿二、廿三都是月亮半圓稱“弦”,每月十五稱“望”;地球自轉一日的四個節點“子午卯酉”即正午、子夜、黎明和昧爽;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節點通過觀察八尺圭表的投影長短即可知道,冬至一丈三尺五、春分七尺五寸五、夏至一尺六寸、秋分七尺五寸五。所以說,日、月、年的周期相同點都是這4個節點,只是各自的節點長度不一樣。
為什么叫60甲子呢?因為天干是十進制,地支是十二進制,天干和地支(陽配陽、陰配陰)由“甲和子”組合開始,需要循環輪轉60次才會回到甲子。這是我們民族自有的術數邏輯體系,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創立出的抽象邏輯符號,使人們對萬事萬物的變化法則,都能歸納在這些抽象的名詞中求出答案,而且非常容易記憶,只是被后世認為是江湖末技。我們用前面說的方法先把60甲子在手掌上排熟練,然后定出一個標尺,比如說離我們最近的甲子年是1984年,按照60年循環一次,上一個甲子年是1924年,下一個則是2044年。無名指根起甲子1984年,順時針乙丑1985,丙寅1986……一直到癸酉1993年,這時天干十位數已經用完,地支還剩兩位數,我們將天干從甲繼續和剩下的地支開始順排,即甲戌1994年,乙亥1995年,這時地支也用完,同樣從子開始接上面的天干,即丙子1996年,丁丑1997年……按照這種規律一直排到癸亥年結束(即2043年,而上一個癸亥年則是1983年)。但這樣一直數的話太過繁瑣,我們可以總結一些簡便的方法,比如說1984是甲子年,順時針隔一位,天干不變地支變,甲不變,順時針隔一位的陽性地支是寅,那么甲寅年就是1974年,同理,逆時針天干不變地支變就是甲戌1994年。那么今年2018是什么干支年呢,首先找到8這個數字在手指的位置,同時它的天干和地支也就出現了,是戊辰1988年,記住,找過去的年份順時針,找現在和將來的逆時針,逆時針天干不變地支變,戊寅是1998年,戊子是2008年,戊戌是2018年,那么戊戌變法是哪一年?減60是1958,再減60,1898年唄。好了,再來一遍,辛亥革命是哪一年?先找到天干辛的位置,辛未對不對?1991年,天干不變地支找亥,順時針的話辛亥是1971,逆時針的話是2031,應該都會算了吧?對,1911年。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國風水研究會。作者,董劍峰。再來看上面的表,告訴大家一個很簡便的方法去尋找閏年,不用管它能不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我們只要記住,水局的年份,也就是凡是申、子、辰為地支的年份都是閏年。
地支同樣也可以用來記月份和時辰,子時即23點-1點,丑時1點-3點……亥時21點-23點;記月的話,因為我們一直采用的是夏歷,所以月份就不是從子起,而是從寅開始記為正月(也就是公歷的2月份);地支記日的方法比較復雜,我們暫且不放在初級課程里講。
在講推算月份的方法之前,還需要了解一個周期法則,就是天干運行周期:
鎮星 | 太白星 | 辰星 | 歲星 | 熒惑星 |
1、甲子 | 2、乙丑 | 3、丙寅 | 4、丁卯 | 5、戊辰 |
6、己巳 | 7、庚午 | 8、辛未 | 9、壬申 | 10、癸酉 |
11、甲戌 | 12、乙亥 | 13、丙子 | 14、丁丑 | 15、戊寅 |
16、己卯 | 17、庚辰 | 18、辛巳 | 19、壬午 | 20、癸未 |
21、甲申 | 22、乙酉 | 23、丙戌 | 24、丁亥 | 25、戊子 |
26、己丑 | 27、庚寅 | 28、辛卯 | 29、壬辰 | 30、癸巳 |
31、甲午 | 32、乙未 | 33、丙申 | 34、丁酉 | 35、戊戌 |
36、己亥 | 37、庚子 | 38、辛丑 | 39、壬寅 | 40、癸卯 |
41、甲辰 | 42、乙巳 | 43、丙午 | 44、丁未 | 45、戊申 |
46、己酉 | 47、庚戌 | 48、辛亥 | 49、壬子 | 50、癸丑 |
51、甲寅 | 52、乙卯 | 53、丙辰 | 54、丁巳 | 55、戊午 |
56、己未 | 57、庚申 | 58、辛酉 | 59、壬戌 | 60、癸亥 |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木星),南方赤色……上為熒惑星(火星),中央黃色……上為鎮星(土星),西方白色……上為太白星(金星),北方黑色……上為辰星(水星)”。這五星的自轉公轉所產生的位置和強弱變化,也就是對地球氣候產生的陰陽變化,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說到的“五運”。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凡是天干為“甲和己”的年份叫鎮星主歲,就是土星對地球引力場產生的作用比較大。那么,甲為陽己為陰,陽性天干的年份所表現的氣候變化會比陰性天干年份要大。同理,天干為乙庚的年份,金星對地球磁場的作用比較大,庚年作用大于乙年。通過前面內容的學習,我們可以推算出,今年是戊戌年,熒惑星主歲,就是火星對地球氣候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而且是陽性天干年。相信每個人都已經感受到今年氣候的威力了,但今年不是最熱的,要到下一個戊申年(2028年)才是最熱的年份,因為這叫“天符年”,這些內容我們會在后面有詳細講解。
上表中五星運動周期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口訣來記憶:“甲己合土,乙庚合金,丙辛合水,丁壬合木,戊癸合火”。那么怎樣用它來計算月份呢?還是用一個公式:“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之歲尋庚上,丁壬壬寅順水流,若問戊癸何處求,甲寅之上好追求”。意思就是,凡是遇到天干為甲或己的年份,就以丙來開頭,去配正月的地支,前面我們說了,地支記月是從寅開始,那么就用丙寅來記作是正月,然后是丁卯、戊辰……丁丑臘月;同理,乙和庚為天干的年份是戊開頭,記作戊寅、己卯、庚辰……己丑;丙辛為天干的年份庚開頭;丁壬為天干的年份壬開頭;今年是戊戌年,則是甲寅為正月,乙丑為臘月。
好了,自己下來多練幾遍就熟悉了,這些內容先搞懂、會計算,我們才能看懂、理解和學習《黃帝內經》中這些古人特有的概念。
五、五運基礎
前面內容中,我們初步理解了術數的基礎,接下來我們根據這些術數基礎,繼續來學習不同年份氣候的變化規律,也就是五運。
1)、大運(中運)
大運 | 丁壬之年 | 戊癸之年 | 甲己之年 | 乙庚之年 | 丙辛之年 |
在天 | 風 | 熱 | 濕 | 燥 | 寒 |
在地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太過 | 風、熱流行 | 熱、濕流行 | 濕、燥流行 | 燥、寒流行 | 寒、風流行 |
不及 | 燥、濕流行 | 燥、寒流行 | 風、寒流行 | 風、熱流行 | 濕、熱流行 |
所謂五運,也就是五顆行星對地球氣候產生的相對有規律的影響,在五運里,又分為大運、主運和客運;先來說大運,大運就是前面說到的“甲己合土,乙庚合金,丙辛合水,丁壬合木,戊癸合火”五星的運行周期,也就是它們相對位置的變化,對地球氣候所產生的強弱不同的影響。它是指五種不同的氣候規律,代表了風熱濕燥寒五種氣候特點。之前我們講過五行旺衰及生克,那么將五行運用在年份中,就是陽性天干的年份為旺(太過)之年,陰性天干為弱(不及)之年。太過則會過分的克制和反克其他的五行,而不及則會被其他五行反克和過分的克制,同時,所生的五行也會弱。也就是天干為甲的年份為土旺之年,天氣濕氣重、陰天多;由于土乘水、土侮木的原因,風、寒則不會太盛;而天干為己的年份土弱之年,則是風、寒盛。同理,庚年為金旺之年,天氣干燥,由于金乘木,金侮火的原因,風、熱不盛;乙年為金弱之年,由于火乘金、木侮金的原因,所以風、熱偏盛;丙年為水旺之年,天氣寒冷,由于水乘火、水侮土的原因,所以濕、熱不盛;辛年為水弱之年,由于火侮水、土乘水的原因,則濕、熱偏盛;壬年為木旺之年,天氣風多,由于木乘土、木侮金的原因,濕、燥不盛;丁年為土弱之年,由于木乘土、水侮土的原因,則濕、燥盛;戊年為火旺之年,天氣炎熱、由于火乘金、火侮水的原因,所以燥、寒不盛;癸年為火弱之年,由于金侮火、水乘火的原因,則燥、寒偏盛。
那么,大運(中運)可以1)、初步判斷一個人所出生的年份是什么氣候為主,會對他的體質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比如說甲某年出生的人,因為整體氣候是以濕氣重為主,那么就會對這個人的脾土、腎水、肝木產生影響,請記住:是初步判斷,具體還要結合主運、客運、主氣、客氣、客主加臨、以及月、日、時、地等因素來具體推算。2)、在特定的年份,什么樣體質的人會得什么樣的病。比如說甲某年,有一部分人會有手腳寒、抑郁、身重、煩悶、肌肉萎縮、抽筋、脹滿、腹瀉不止等病癥——《氣交變大論》,這就是“先立其年,以明其氣,木火土金水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見,民氣可調……”——《六元正紀大論》。同樣,哪些人會產生哪些病癥也是需要結合月、日、時、地來進行計算。
2)、主運
主運也就是在一年中劃分的五個季節時間段,是每一年正常的氣候變化規律,年年如此固定不變。也就是春天刮風夏天熱,秋天干燥冬天冷。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初運為春、為風、木;二運為夏、為火、熱;三運為長夏、為濕、土;四運為秋、為燥、金;終運為冬、為寒、水。正所謂“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雖然主運的順序固定不變,但它同樣有太過和不及,需要用“五音”來表示,即“角、徵、宮、商、羽”分別代表每年的木運、火運、土運、金運、水運;那么,怎樣來區分它們的太過和不及(旺衰)呢?
紀年 | 初運木 | 二運火 | 三運土 | 四運金 | 終運水 |
壬、癸、甲、乙、丙 | 太角 | 少徵 | 太宮 | 少商 | 太羽 |
丁、戊、己、庚、辛 | 少角 | 太徵 | 少宮 | 太商 | 少羽 |
如上表所示:太代表太過,少代表不及。天干為壬、癸、甲、乙、丙的年份,春天木旺、夏天火弱、長夏土旺、秋天金弱、冬天水旺;天干為丁、戊、己、庚、辛的年份,春天木弱、夏天火旺、長夏土弱、秋天金旺、冬天水弱。大運代表不同年份的主體氣候,而主運則是代表每個季節的正常氣候、中運和主運可以進一步判斷個體體質差異和不同季節的患病差別。比如說甲某年出生的人,又出生在三運,那么基本可以判斷這個人身體濕氣很重、脾胃容易出問題等。
3)、客運
客運是相對于主運而言,是每年不正常的氣候變化規律,因為每年都不同,如同客人一樣來來往往,所以叫客運。先用年干定出大運的旺衰,大運的太、少就是該年客運的初運,然后按照五行相生順序排列。
主運 | 初運 | 二運 | 三運 | 四運 | 終運 |
太角 | 少徵 | 太宮 | 少商 | 太羽 | |
客運 ?壬年 | 太角 | 少徵 | 太宮 | 少商 | 太羽 |
癸年 | 少徵 | 太宮 | 少商 | 太羽 | 少角 |
甲年 | 太宮 | 少商 | 太羽 | 少角 | 太徵 |
乙年 | 少商 | 太羽 | 少角 | 太徵 | 少宮 |
丙年 | 太羽 | 少角 | 太徵 | 少宮 | 太商 |
主運 | 初運 | 二運 | 三運 | 四運 | 終運 |
少角 | 太徵 | 少宮 | 太商 | 少羽 | |
客運 ?丁年 | 少角 | 太徵 | 少宮 | 太商 | 少羽 |
戊年 | 太徵 | 少宮 | 太商 | 少羽 | 太角 |
己年 | 少宮 | 太商 | 少羽 | 太角 | 少徵 |
庚年 | 太商 | 少羽 | 太角 | 少徵 | 太宮 |
辛年 | 少羽 | 太角 | 少徵 | 太宮 | 少商 |
除了丁年、壬年和主運相同外,其余年份都是以大運為基準。如上表所示:年干為癸的年份為火運不及(戊癸合火,癸為陰性),該年的初運就是火運不及(少徵),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二運為土運太過,三運為金運不及,四運為水運太過,終運為木運不及。其余仿此——《六元正紀大論》
4)、客主加臨
主運的階段性氣候是固定不變的,而客運在六十年內年年流轉,變化不定。主運是五運的常量,而客運則是變量,在掌握了常和變的基礎上,就能“知常而達變,執常而御變”,正所謂“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也就是說,我們在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之后,就能初步對物候、氣候、癥候、以及人體的疾病做到心中有數。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六節藏象論》。
若是客運生、克主運,就以客運為主;主運生、克客運,則以主運為主。例如壬年木運:初運客主都是太角,同運相助,所以初運風氣盛;二運都是少徵,熱氣盛;三運都是太宮,濕氣盛;四運都是少商,燥氣盛;終運都是太羽,寒氣盛。又如己年土運:主運初運少角,客運少宮,少角克少宮,以主運為主,所以初運風氣盛;二運主太徵,客太商,太徵克太商,熱氣盛;三運主少宮,客少羽,少宮克少羽,濕氣盛;四運主太商,客太角,太商克太角,燥氣盛;終運主少羽,客少徵,少羽克少徵,寒氣盛。其余年份仿此。
客運和主運的生克變化會改變每年正常的氣候,這也就是為什么氣候有的時候該冷不冷該熱不熱,春天該暖卻反寒,夏天該熱而反涼,秋天該涼而反熱,冬天該冷而反溫的緣故。我們將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正常氣候下患病叫“正氣為病”,反常氣候患病叫“時行戾氣”。《傷寒論》卷首有一個“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即說明了要想知道、了解以及治療“正氣”和“戾氣”,都需要“按斗歷占之”,也就是按照陰陽、干支、五行、八卦來分析和計算。
由于客運加臨主運并不能單獨形成每年各季的氣候,必須結合司天在泉之氣的影響,所以暫不詳列每年的氣候變化。
六、五行進階
這一節內容我們繼續來理解五行生克,如果不能熟練掌握這個概念,一旦進行正式的復雜的運氣計算時,就會感到顧此失彼,難以快速得出結論。五行是古人將復雜的現象、萬事萬物的規律總結、歸納在五個概念中,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道家文化博大精深之處,不是像西方科學,是向外演繹,越算方法越多,越發展越不平衡。如果將五行展開,它可以代表很多內容,我們比較常用的如表中所示:具體對照《陰陽應象大論》我們將不同事物的屬性歸納在這五個概念中,就可以做到大道至簡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天干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戌丑未 | 申酉 | 亥子 |
五季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冬 |
五方 | 東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氣 | 溫 | 熱 | 平 | 涼 | 寒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五官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體 | 筋 | 脈 | 肉 | 皮 | 骨 |
五華 | 爪 | 面 | 唇 | 毛 | 發 |
五液 | 淚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化 | 生 | 長 | 化 | 收 | 藏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悲 | 恐 |
五聲 | 呼 | 叫 | 歌 | 哭 | 呻 |
五色 | 青 | 赤 | 黃 | 白 | 黑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六氣 | 風 | 熱、暑 | 濕 | 燥 | 寒 |
六腑 | 膽 | 小腸三焦 | 胃 | 大腸 | 膀胱 |
八卦 | 震巽 | 離 | 艮坤 | 乾兌 | 坎 |
前面說到,某一個五行旺到一定程度就是太過,它所生的五行會更旺,所克的五行會更弱,克它的五行也會被克;如果弱到一定程度就是不及,所生的五行會變弱,所克的五行會反克,克它的五行會更加肆無忌憚。那么,太過該怎么辦呢?實則瀉其子、補其克;而不及是,虛則補其母,瀉其克。如果前面的內容已經熟練,應該已經算是入門了,對照表中五行配五臟,請把肝心脾肺腎依次帶入木火土金水,再推導一遍,你會發現自己有多大的成就感。
我們先來看木,木這個五行對應的五臟是肝,那么,肝木太過的結果就是心火旺脾土肺金弱,而造成肝木太過的原因是腎水旺肺金弱(當然,腎是沒有實證的,腎越實人越旺,而這里是指陰陽偏盛導致的虛,我們先按照五行來理解,后面會詳細說到),脾土不運化,那么,瀉火補金運土,順下氣機,癥狀就會減輕;如果肝木不及的話就會心火變弱,脾土和肺金也會反過來克肝木,而造成肝木不及的原因則是腎水虛肺金旺,那么,補水瀉金就可以了。所以說,一般情況下,太過就是實證,都是氣滯血瘀,瀉其子補其克即可;而不及就是虛證,都是氣血虧虛,補其母瀉其克即可。我們不用去管教科書中的辯證方法,因為思維模式完全不一樣,我們只需要按照陰陽、五行來理解就可以。那么,其它臟腑依此類推,心火太過的原因就是肝木旺腎水弱,所以補水瀉土即可;心火不及則因為肝木弱腎水旺,瀉水補木即可;脾土太過因為火旺腎水弱,瀉金補木即可(注意,此處的火旺其實是指火虛,后面會講到);脾土不及是因為火弱腎水肝木旺,補火土疏通水木即可;肺金太過因為脾土不運化,心火弱,瀉水補火即可;肺金不及因為脾土虛,肝木心火旺,補土瀉火即可;腎水不及因為肺金虛,心火脾土旺,補金瀉土即可。
那么,不同的五行虛和實都有哪些癥狀,我們接下來就用病癥來繼續揉五行:
相生關系 | 木不生火 | 火不生土 | 土不生金 | 金不生水 | 水不生木 |
癥狀 | 失眠多夢、心悸驚恐、頭暈耳鳴、眼睛干澀等 | 心悸失眠、無食欲、腹瀉怕冷、腰膝冷痛、四肢無力等 | 無食欲、乏力、咳、痰、喘等 | 咳喘、失音等 | 頭暈眼花、視物不清、盜汗失眠、腰酸背痛等 |
相乘關系 | 木乘土 | 火乘金 | 土乘水 | 金乘木 | 水乘火 |
癥狀 | 面色鐵青、胸脅疼痛、情緒暴躁、食欲差、腹瀉乏力等 | 面紅、咳嗽黃濃痰等 | 面黃、水腫、小便不利等 | 面白、易怒等 | 面黑、唇舌青紫、形寒肢冷、肢體浮腫等 |
相侮關系 | 木侮金 | 火侮水 | 土侮木 | 金侮火 | 水侮土 |
癥狀 | 咳喘、胸脅脹痛等 | 失眠、潮熱盜汗、胸背痛等 | 黃疸 | 失眠、心悸、氣短等 | 水腫、腹瀉等 |
1)、相生關系(相生關系全部是虛證)
1、木不生火=心膽氣虛或心肝血虛:失眠多夢、心悸驚恐、頭暈耳鳴、眼睛干澀等。
2、火不生土=心脾兩虛或脾腎陽虛:心悸失眠、無食欲、腹瀉怕冷、腰膝冷痛、四肢無力
等。重點:為什么這里的火是腎,不是心嗎?這里的火是指元陽(相火),腎陽虛無法溫暖
脾土,以致完谷不化(后面會深入講到火)。
3、土不生金=脾肺氣虛:無食欲、乏力、咳、痰、喘等。
4、金不生水=肺腎氣虛:咳喘、失音(老慢支)等。
5、水不生木=肝腎陰虛:頭暈眼花、視物不清、盜汗失眠、腰酸背痛等。
2)、相乘關系(相克是正常,相乘是過分相克則為病)全部都是實證
1、木乘土=肝郁犯脾(肝脾不和):面色鐵青、胸脅疼痛、情緒暴躁、食欲差、腹瀉乏力等。2、火乘金=熱邪犯肺:面紅、咳嗽、黃濃痰等。注意:這個火則不是火不生土的火了。
3、土乘水=脾腎氣虛:面黃、水腫、小便不利等。
4、金乘木=肝肺氣郁:面白、易怒等。注意:這是氣機升降的關系,而不是誰強誰弱,不升則不將,不降也不升。
5、水乘火=心腎陽虛:面黑、唇舌青紫、形寒肢冷、肢體浮腫等。
注意:相乘(實證)的重點是什么?對,面色對應五色。
3)、相侮關系(反克)
1、木侮金=肝熱犯肺:咳喘、胸脅脹痛等。
2、火侮水=心腎不交:失眠、潮熱盜汗、胸背痛等。
3、土侮木=肝郁有濕:黃疸。
4、金侮火=心肺氣虛:失眠、心悸、氣短等。
5、水侮土=脾腎陽虛:水腫、腹瀉。請記住:水侮土沒有面色反應,面色黃的水腫是土乘水,只有腹瀉沒有水腫是火不生土。陰盛不溫脾土
總結一下:木氣太過金氣虛,面色鐵青胸脅痛、食欲不佳又腹瀉;
木氣不及水火虛,頭暈眼花看不清,盜汗失眠腰背痛;
火氣太過水氣虛,面紅咳嗽黃濃痰、舌痛喉痛又心煩;
火氣不及木氣虛,失眠多夢心驚恐,頭暈耳鳴眼干澀;
土氣太過木氣虛,面黃水腫便不利,腹滿吐瀉身倦怠;
土氣不及火氣虛,心悸失眠無食欲,腹瀉怕冷腰膝痛;
金氣太過火氣虛,面白易怒胸脅痛,口苦目赤又胸悶;
金氣不及土氣虛,乏力咳喘胸中痰,四肢不舉身乏力;
水氣太過土氣虛,面黑唇舌又青紫,水氣凌心莫大意;
水氣不及金氣虛,咳喘無力動氣短,痰清舌淡老慢支。
好了,相信五行的概念已經扎住根了,對照氣候、疾病多熟悉幾遍,多用五行的生克關系考慮、歸納問題,逐漸進入傳統的術數概念里(其實就是給自己洗腦的過程)。
七、六氣基礎
前面講了干支的兩種運行周期規律,一個是四數周期,一個是五數周期;四數周期記錄了年、月、日的四個主要節點,也就是說,4年是一個小周期,15個小周期組成60甲子年;4個月是一個小周期,15個小周期組成60甲子月,即5年;4天是一個小周期,15個小周期組成60甲子日,即2個月;4個時辰是一個小周期,15個小周期組成60甲子時;同樣,4年一小組,12年一大組為一個本命年;4個月一小組,12個月一大組為一年;4天一小組,12天為一旬,每月36天(十月太陽歷,伏羲創造的歷法,至今還被彝族保留,每月36天,一年360天,余下來的5天為過年日);4個時辰一小組,12個時辰為一天。五數周期主要表現了五星在60甲子年里的運行規律及對地產生的影響,5年一個小周期,2個小周期為10年(就是我們推算主運、客運時要用到的),6個小周期(12個小周期)組成60甲子年;5個月一個小周期,2個小周期10個月(十月太陽歷),6個小周期組成60甲子月;5天一個小周期,2個小周期一旬,6個小周期60甲子日。
1、甲子 | 2、乙丑 | 3、丙寅 | 4、丁卯 | 5、戊辰 | 6.己巳 |
7、庚午 | 8、辛未 | 9、壬申 | 10、癸酉 | 11、甲戌 | 12、乙亥 |
13、丙子 | 14、丁丑 | 15、戊寅 | 16、己卯 | 17、庚辰 | 18、辛巳 |
19、壬午 | 20、癸未 | 21、甲申 | 22、乙酉 | 23、丙戌 | 24、丁亥 |
25、戊子 | 26、己丑 | 27、庚寅 | 28、辛卯 | 29、壬辰 | 30、癸巳 |
31、甲午 | 32、乙未 | 33、丙申 | 34、丁酉 | 35、戊戌 | 36、己亥 |
37、庚子 | 38、辛丑 | 39、壬寅 | 40、癸卯 | 41、甲辰 | 42、乙巳 |
43、丙午 | 44、丁未 | 45、戊申 | 46、己酉 | 47、庚戌 | 48、辛亥 |
49、壬子 | 50、癸丑 | 51、甲寅 | 52、乙卯 | 53、丙辰 | 54、丁巳 |
55、戊午 | 56、己未 | 57、庚申 | 58、辛酉 | 59、壬戌 | 60、癸亥 |
接下來講六數周期,6年一個小周期劃分,兩個小周期一組為12年,六組就是60甲子年;6個月一個小周期劃分,兩個小周期一組為12個月;按照這個周期規律,將一個回歸年分成6個周期,2個月為一個小周期。而在60甲子年中,每個小周期的地支都是有規律的重復出現,即: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6組。
天干五運所產生的氣候變化規律前面我們已經了解,接下來繼續說地支六氣。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但如果只是太陽的光照起到作用的話,地上的萬物就不會出現不平衡,動植物都會有規律的生長,也不會出現自然災害等情況;正是因為其他行星的引力場作用,才會出現不同的變化。那么,五數周期是分五組記天干五運,六數周期是分六組記地支六氣,兩個周期配合起來就是五運與六氣,簡稱運氣。正所謂“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天元紀大論》。
天干五運是用五行來說明氣候的變化規律,而地支六氣則是將一年的氣候分為六個特征點,即“風熱暑濕燥寒”,熱和暑都屬于五行火,一個是君火,一個是相火。也就是《太始天元冊》中記錄的:宇宙太大了,但是對地球來說,影響力最大的,能改變萬物生長規律的就是七曜,即太陽、月亮和五星。太陽對我們來說是恒定不變的,它自身的光和熱叫“君火”,照射到地球的能量,影響萬物生長的光和熱叫“相火”,即“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按照兩個月一個節點來劃分,這六個氣候節點就是:厥陰風木、少陰熱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而木火土金水是配合它們的,即“五六相合”。即:每年十二個月,兩個月為一個氣候節點。同時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按照5天為一候,3候為一節,一年72候來計算,就是二十四節氣。五六相合為三十,一年24節氣,30年就是720氣,1440氣就是60甲子,太過和不及都在這個規律中。這種算法我們只需要理解就可以。“候”是最小的計量單位,因為“氣”是由“候”組成的,所以“候”的變化產生了萬物生、長、化、收、藏的變化,而這個“候”又是受到行星引力場的影響(行星引力的對候產生的影響就是古人所說的“神或鬼”,這個概念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用西方科學的觀點,也可以將候理解為中子原子質子夸克等名稱不同,但卻是組成萬物,現代科學能認知到的最小的物質),所以說: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皆當按斗歷占之。
太陽寒水:這個氣候節點是從亥月小雪節氣,也就是公歷11月23日左右開始,一直到臘月小寒節結束,子月冬至是一個四分點,對于北半球來說,它是太陽從南回歸線向北回歸線轉換的時間,同時也是地球自身開始釋放所吸收到的太陽的熱能的日子,從卦象我們可以看出,地雷復卦為一陽始生;到了丑月為地澤臨卦,熱能逐漸開始上升;從小雪節氣后,天寒地凍,所吸收到的熱能封藏在地下水中成為生命萬物的根,如果冬天不冷,水中封藏的陽氣外泄、逆火刑金則會有冬溫病。水氣不及金氣虛,如果金氣能收,相火歸根則水氣不病。
厥陰風木:從大寒節氣開始,即公歷1月21日左右,到2月4日左右進入寅月立春節,從卦象可以看出,寅月為地天泰卦,又有一陽升起,變成三個陽爻,所以又稱三陽開泰。大寒、立春陽氣上升,萬物之氣開始萌動,這個萌芽生發的能量就是木氣,也是水中所藏的相火之氣。大寒節氣以后的溫病、發熱、小兒麻疹等病都是因為木氣生發不暢或疏泄太過而變成風病。木氣太過金氣虛,木和金是氣機升降的關系,不升則不降,不降也不升;如果金氣能收,則水氣能藏相火不動,水中溫暖木氣則有根不病。卯月為雷天大壯卦,陽能繼續上升,節氣是雨水和驚蟄,正是春雷一響兩重天,萬蟄蘇醒又一年。
少陰君火:卯月春分是另一個四分點,即公歷3月21日左右,此時太陽直射赤道,陽氣繼續上升稱為君火,這個上升的陽氣就是厥陰風木上升的氣,也是水中封藏的陽氣。初之氣時,木氣生發順暢則為君火,君火以名,則萬物茂長。少陰能升全憑水中陽氣充足,春分之后的喉痛、溫熱等病都是因為君火生發不暢。火氣不及木氣虛,水中溫暖木氣有根則火氣不病。
少陽相火:從巳月小滿節氣,即公歷5月21日左右開始,到午月進入芒種節,卦象為乾,表示上升的陽能已滿,萬物茂長。到了夏至節氣,卦象為天風姤卦一陰始生。夏至節氣是太陽回到北回歸線,北半球的光照時間最多的時候,這個熱能隨著氣壓降低逐漸被吸收到地下以供萬物生長所需,也就是降到水中生土氣,氣壓就是收斂的金氣。土氣運化則上下交際,小滿之后的腫脹、腹瀉等病都屬于相火不降。相火降于水中為君火初始之氣,君火則為相火的終氣,君火又隨相火下降,循環往復。火氣太過水氣虛,金木不虛則火隨金木升降,君相有根則水中溫暖變化為生長之氣。
太陰濕土:從未月大暑節氣,即公歷7月23日左右,小暑大暑天山遁,三伏夏至第三庚。也就是從夏至開始數,第三個天干為庚的日子就是三伏天,這個時候是一年最熱的季節,但是此時地下卻是非常寒冷,熱能入土則生萬物,熱在土上生濕氣。大暑之后的腫脹、腹瀉等病屬于土濕不能運化,相火降則土能運。
陽明燥金:秋分為另一個四分點,也是太陽直射赤道的時間,白露秋分風地觀,此時陽熱逐漸消退。秋收之際,萬物即將歸根。秋分之后咽干、熱傷風、秋燥感冒等病屬于相火逆升,潤燥降氣即可。
1)、主氣
就是上面說的六個氣候節點,它和主運一樣,也是指每年的六個氣候區間的氣候正常變化規律,年年如此,固定不變。
2)、客氣
相對主氣而言,客氣則是六個區間不規律的氣候變化。它的排列順序是根據陰陽來劃分:一陰、二陰、三陰、一陽、二陽、三陽,配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且每年順序不固定,其變化規律是由司天在泉來決定。
3)、司天在泉
司天在泉是客氣的坐標,也是每年氣候的分界線,司天主上半年氣候,在泉主下半年氣候。參照前面的六數周期的六組地支,即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上見”即是司天,也就是說,地支為子、午的年份,司天為少陰君火;寅、申年司天為少陽相火;依此類推。然后按照一陰配一陽,二陰配二陽,三陰配三陽就可以知道在泉之氣。比如子午歲少陰司天,少陰為二陰,二陽為陽明,在泉之氣即陽明。
主氣 | 初之氣 | 二之氣 | 三之氣 | 四之氣 | 五之氣 | 終之氣 |
不變 | 厥陰風木 | 少陰君火 | 少陽相火 | 太陰濕土 | 陽明燥金 | 太陽寒水 |
客氣 | 初之氣 | 二之氣 | 三之氣(司天) | 四之氣 | 五之氣 | 終之氣(在泉) |
子午之歲 | 太陽寒水 | 厥陰風木 | 少陰君火 | 太陰濕土 | 少陽相火 | 陽明燥金 |
丑未之歲 | 厥陰風木 | 少陰君火 | 太陰濕土 | 少陽相火 | 陽明燥金 | 太陽寒水 |
寅申之歲 | 少陰君火 | 太陰濕土 | 少陽相火 | 陽明燥金 | 太陽寒水 | 厥陰風木 |
卯酉之歲 | 太陰濕土 | 少陽相火 | 陽明燥金 | 太陽寒水 | 厥陰風木 | 少陰君火 |
辰戌之歲 | 少陽相火 | 陽明燥金 | 太陽寒水 | 厥陰風木 | 少陰君火 | 太陰濕土 |
巳亥之歲 | 陽明燥金 | 太陽寒水 | 厥陰風木 | 少陰君火 | 太陰濕土 | 少陽相火 |
司天即每年的三之氣,在泉即終之氣,確定出坐標后,按照一陰、二陰、三陰、一陽、二陽、三陽的順序定出其余四步間氣。例如子午之歲少陰司天,少陰為二陰,向左數一陰為厥陰二之氣,向右數三陰為太陰四之氣,一陽為少陽五之氣,二陽為陽明,三陽為太陽初之氣。
4)、客主加臨
每年的主氣是固定不變的,正是由于客氣的不規律而形成了每年各個季節的氣候出現該溫不溫、該熱不熱、該涼不涼、該寒不寒或該溫反熱、該熱反涼、該涼反熱、該寒反溫等異常變化。我們在分析每年的氣候異變時,不僅需要考慮五行生克關系,還需要看它們是相得或不相得,是順或是逆。也就是說,客氣加臨主氣后,如果客氣與主氣是相生關系或者是同氣,為相得;客氣克主氣也為相得;主氣克客氣為不相得;而客氣克主氣為順;主氣克客氣為逆;母加臨子為順;子加臨母為逆;少陰君火加臨少陽相火為順;少陽相火加臨少陰君火為逆。正所謂“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五運行大論》。
例如:子午之歲,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客氣初氣太陽寒水加臨主氣初氣厥陰風木,水生木為相得;客氣二氣厥陰風木加臨主氣二氣少陰君火,木生火為相得;客之三氣少陰君火加臨主之三氣,二火同氣為相得;客之四氣太陰濕土加臨主之四氣太陰濕土,二土同氣為相得;客之五氣少陽相火加臨主之五氣陽明燥金,火克金(客克主)為相得;客之終氣陽明燥金加臨主之終氣太陽寒水,金生水為相得;其余年份依此類推。
八、運氣致病
上面這幾個周期規律,分別記錄了日、月、五星對氣候環境和疾病發病所產生的即不規律而又規律的影響。然后就可以根據年份、運氣的變化特點來推算和預測疾病的發病和流行、愈后的大致情況,并采用相應的防治方法。主運和主氣屬于正常的氣候變化,對發病的影響相對輕微;而客運和客氣的影響相對較重。例如:從主運發病來說,初運為春天風木,在人體為肝木之氣,春季木氣為病較多;二運夏天熱火,在人體為心火之氣,夏季火氣為病較多;三運夏秋濕土,在人體為脾土之氣,夏秋土氣為病較多;四運秋天燥金,在人體為肺金之氣,秋天金氣為病較多;五運為冬天寒水,在人體為腎水之氣,冬天水氣為病較多。又如主氣發病,初氣厥陰風木,木氣為病較多;二氣少陰君火,火氣為病較多;三氣少陽相火,暑氣為病較多;四氣太陰濕土,土氣為病較多;五氣陽明燥金,金氣為病較多;終氣太陽寒水,水氣為病較多。這就是主運主氣發病的一般規律,下面著重講關于客運的太過、不及和客氣的盛衰的發病及其治療方法和用藥原則。
1)、客運致病
1、木運太過在《黃帝內經》中稱“發生之紀”,指木氣有余,生發旺盛。在60甲子年中,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這6年屬于木運太過之年。這些年份木氣偏盛、風氣流行,因狂風造成的災害比較多。且因木氣偏盛,火氣也會偏旺,春夏氣溫就會比較高。同時,由于主運和客運的氣候相同,所以更顯的氣候反常。不但會影響水稻、堅果、雞、犬類等動植物正常生長,而且會對脾土、肺金虛弱的人產生影響。木氣本氣患病多有易怒、抽搐、眩暈、偏癱、胸脅痛等癥狀;木氣太過則脾土受邪,脾土虛的人多有飱泄、食欲差、體重乏力、煩悶、腸鳴腹滿等癥狀。春夏風火偏盛,金氣虛的人則會因風火來克而出現嘔吐、反酸、咳喘、眩暈等癥狀。
2、木運不及即“委和之紀”,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這6年屬于木運不及之年。這些年份木氣偏弱,生機不明顯,風少雨多濕氣重,秋涼來的比較早,霧露較多,植物生長比平常年份較晚,而凋零較早。木運不及則燥氣流行,木氣本氣患病多有痙攣、拘急、遲緩、肢體不用、癰腫、瘡瘍等癥狀。同時春行秋令,比較寒涼,木氣虛弱的人會出現小便不利、排汗少、便秘、腹痛、女性月經推后等癥狀。
3、火運太過為“赫曦之紀”,指火運太過,炎暑氣行,陽光盛大。戊辰、戊子、戊戌、戊寅、戊申、戊午6年屬于火運太過之年。這些年份的氣候、物候反常變化主要表現在夏季,小麥、豆科類、杏果類、豬、羊類動植物的生長收成會因天氣過度炎熱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金水虛弱的人也會因此出現少氣、咳喘、吐血、衄血、便血、耳聾耳鳴、肩背熱痛等癥狀。
4、火運不及為“伏明之紀”,指火德不彰,光明潛伏。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6年屬于火運不及之年。這些年份火氣偏弱,夏天該熱不熱,反而寒涼,夏天本是萬物茂長的季節,由于氣候寒涼,所以生物長勢不是太好,果實也不太成熟,果栗、桃、橘、驢馬等動植物的生長都會受到影響,需要冬眠的各種動物也會提前進入蟄伏階段,早早準備過冬。火運不及則金水來克,這些年份要注意有心臟疾病的患者,火氣虛弱的人多會出現胸痛、肩胛間痛、兩臂內痛等癥狀。
5、土運太過為“敦阜之紀”,之敦厚高阜,土盛大貌。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年為土運太過之年。這些年份雨水會比較多,高粱、大棗、李子、牛、犬等動植物的生長收成會受到不同影響。水木虛弱的人多會有腹痛、肢冷、體重、頭暈、眼花、腰腿冷痛等氣血之源不足的癥狀。
6、土運不及為“卑監之紀”,指土本是萬物化生的基礎,因土運不及,所以只能卑監。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年為土運不及之年。這些年份由于土氣不足木氣來乘,春天生長的氣息倒是比較明顯,但是在夏秋之交卻雨濕較少,且風、寒氣候相對明顯。由于土運不及,春生之氣雖然比較旺,可到了夏天茂長的季節卻因為雨水不足的影響,動植物的生長反而處于衰減降低的狀態。同時由于土運不及,人體的脾土運化作用也會相對不足,會因水濕滯留出現注入肌膚濕性瘡瘍、膿腫、飱泄、霍亂、體重、易怒、中寒等癥狀。
7、金運太過為“堅成之紀”,堅成,過于堅硬之物,金有余之故。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年份屬于金運太過之年。這些年份天氣以晴朗氣明為特點,氣候偏干燥,自然界萬物成熟的比較早,即秋氣早至,化氣不能終其用,萬物因此早熟。木火虛弱的人則會出現諸如突發性運動障礙、皮膚病、咳喘、呼吸困難等癥狀。
8、金運不及為“從革之紀”,指金氣不及,從火而革。乙丑、乙亥、乙酉、乙未、乙巳、乙卯年為金運不及年。這些年份氣候該涼不涼,物候該收不收,由于火來乘金,秋行夏令,氣候偏溫,這些年份秋涼秋收之氣會來的比較晚,反而春溫春生之氣明顯。金氣虛弱的人會有胸悶、氣逆、咳喘、鼽涕、便血等癥狀。
9、水運太過為“流衍之紀”,指流漫衍行,水盛大貌。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丙寅為水運太過年。這些年份冬天封藏之氣密閉,來年萬物茂長,收成大好,但由于水運太過,氣候相對比較寒冷。在人身體則表現為水氣上逆的咳喘、水氣凌心的心痛、躁悸,陰厥等癥狀。
10、水運不及為“涸流之紀”,指水氣不及,水流干涸。辛未、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酉為水運不及之年。這些年份陽熱反盛,冬天應寒卻反溫,冬行夏令,萬物本該蟄伏過冬,卻因天氣溫熱,封藏之氣不足,反而不藏匿蟄伏,植物也因土地不凍結依然茂盛生長。在人身體的表現就是腎氣失常,腎水不足不藏相火,因根基不穩出現的虛陽外越、發熱、失眠等癥狀。
在上述的60年中,戊辰、戊戌、庚午、庚寅、庚子、庚申、癸巳、己丑、己未、乙酉、乙卯、辛亥這些年份又屬于平氣之年,就是相比太過和不及的年份,氣候變化不是特別明顯,這部分內容放在以后再講。
2)、客運致病方藥
運氣發病是比較復雜的,因為五運有太過、不及,其發病又有本氣病、他氣病、勝復之氣病,同時我國地域遼闊,地有高下、氣有溫涼,以及各地區不同個體都有體質差異,所以上面所述病癥則各有不同。例如同為木氣太過之年,西北多病風寒,東南多病風熱;又因每人體質不同,有些人不病,有些人則病;有些人表現為風寒、有些人表現為風熱、有些人發虛證、有些人發實證、有些虛寒、有些虛熱、有些實寒、有些實熱、有些經絡、有些臟腑等等。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所以在《內經》中對這些病癥只有治法而沒有列出方藥,這就需要我們做到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因時就是根據天時歲運,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運氣致病,這部分內容掌握了之后,會繼續講因地、因人,同樣是根據陰陽、干支、五行生克關系來計算。這里我們先列出一些運氣治病的方藥進行參考
方名 | 藥物組成 | 煎服法 | 運氣 | 病癥 |
蒼術湯 | 白茯苓 濃樸(制) 白術 青皮(去白) 干姜(炮) 半夏(制) 草果仁 甘草(炙,各等分) |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 木運太過 | 脾胃感風,飧泄注下,腸鳴腹滿,四肢重滯,忽忽善怒,眩冒顛暈,或左脅偏疼 |
蓯蓉牛膝湯 | 肉蓯蓉(酒浸) 牛膝(酒浸) 木瓜干 白芍藥 熟地黃 當歸 甘草(炙,各等分) |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烏梅半個,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筋痿腳弱,鎊鹿角屑同煎。 | 木運不及 | 肝虛為燥熱所傷, 脅并小腹痛,腸鳴溏泄,或發熱,遍體瘡瘍,咳嗽肢滿,鼻鼽。 |
麥門冬湯 | 麥門冬 香白芷 半夏(制) 桑白皮 竹葉 甘草 紫菀茸 鐘乳粉 人參(各等分) |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服 | 火運太過 | 肺經受熱,上氣咳喘,咯血痰壅,嗌干耳聾,泄瀉,胸脅滿痛連肩背,兩臂膊痛息高 |
黃芪茯神湯 | 黃 茯神 遠志(去心,姜汁淹炒) 紫荷車 酸棗仁(炒,各等分) |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 火運不及 | 心虛挾寒,胸心中痛,兩脅連肩背支滿噎塞,郁冒蒙 ,髖髀攣痛,不能屈伸;或下利溏泄,飲食不進,腹痛,手足痿痹,不能任身。 |
附子山茱萸湯 | 附子(制) 山茱萸(各一錢) 半夏(制,五錢) 丁香(一分) 烏梅(半兩) 干木瓜肉豆蔻(制,各三分) 藿香(一分) |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服。 | 土運太過 | 腎經受濕,腹痛寒厥,足痿不收,腰膝痛,行步艱難。甚則中滿不下,或腸鳴溏泄 |
白術厚樸湯 | 白術3兩,厚樸(姜炒)3兩,半夏(湯洗)3兩,桂心3兩,藿香3兩,青皮3兩,干姜(炮)半兩,甘草(炙)半兩。 |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 土運不及 | 脾虛風冷所傷,心腹脹滿疼痛,四肢筋骨重弱,肌肉瞤動,善怒,霍亂吐瀉;或胸脅暴痛,下引小腹,善太息,食少失味 |
牛膝木瓜湯 | 牛膝(酒洗) 木瓜(各一兩) 芍藥 杜仲(制) 枸杞子 黃柏節 菟絲子(制) 天麻(各三分) 甘草(炙,五錢) |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 金運太過 | 肝虛遇歲燥,脅連小腹拘急疼痛,耳聾目赤,咳逆,肩背連尻陰股膝髀 皆痛,悉主之。 |
紫菀湯 | 紫菀茸 白芷 人參 甘草(炙) 黃 地骨皮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炙,各等分)上銼散。 | 每服四錢,水盞半,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 | 金運不及 | 肺虛感熱,咳嗽喘滿,自汗衄血,肩背瞀重,血便注下;或腦戶連囟頂痛,發熱口瘡,心痛。 |
川連茯苓湯 | 黃連 茯苓(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車前子(炒) 通草 遠志(去心,姜汁制炒,各半兩)半夏(湯洗去滑) 黃芩 甘草(炙,各一分) |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錢七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 水運太過 | 心虛為寒冷所中,身熱心躁,手足反寒,心腹腫痛,喘咳自汗;甚則大腸便血 |
五味子湯 | 五味子 附子(制) 巴戟(制) 鹿茸(制) 山茱萸肉 熟地黃 杜仲(制)各等分 |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三片、鹽少許,煎七分食前服。 | 水運不及 | 腎氣虛,坐臥濕地,腰重著疼痛,腹脹滿,濡瀉無度,行步難,足痿,清厥。甚則浮腫,面色不常,或筋骨并臂肉,膈中及咽痛 |
3)、客氣致病
氣有司天在泉及其陰陽屬性不同,而且逐年輪轉,形成了氣候上的盛衰變化,從而也影響人體發病。其致病規律仍是以五行生克理論為基礎,但是發病規律相對客運來說就更加復雜,它取決于司天、在泉、主勝、客勝、勝氣、復氣、運氣相合等不同情況,所以這部分內容我們會放在中高級面授班里講解。
九、因人而異
通過前面內容的學習,我們大致了解每年的氣候以及發病規律,也就是掌握了天時歲運的發病規律。陰陽、干支、五行、中運、主運、客運、主氣、客氣、司天、在泉這些內容,我們只需要將其分別排在手指上即可,就是將十分復雜的內容歸納到手掌,從而簡化復雜的運氣計算,這也是《易經》的一個特點。很多人看到“掐指一算”就認為是江湖把式,其實只是把華夏民族的術數公式簡化在手心,而不懂的人則認為我們在裝神弄鬼、故作神秘。諸葛亮草船借箭只是按照運氣的法則計算出了天氣變化,所以只能說我們對于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認識是非常不夠的(原因就不說了)。
當然,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我只是把我自己認為是非常簡便容易上手的方法交給大家,至于還有更好的方法,大家可以自己根據熟練程度去做變通。天干甲起無名指根,地支子起無名指根,數字4起無名指根,年干年支和公歷年份就可以很快排出;大運即可記錄每年的主要氣候太過和不及,也可以計算出月干和月支;主運就是木火土金水的固定順序,客運也不是雜亂無章,而是順推就可以,火土金水木、土金水木火……主氣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是六個固定不變的順序,客氣巳亥為厥陰一陰放在巳位,子午少陰二陰放在子位,丑未太陰三陰放在丑未,寅申少陽一陽放在寅位,卯酉陽明二陽放在卯位,辰戌太陽三陽放在辰位,然后按順序順數逆數即可得出司天在泉以及間氣的位置。這6組地支組合也叫六沖,都是在對角位置。也是后面我們要講的“凡人之大忌,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感則病行……”——《靈樞陰陽二十五行人》。大家可以先在手指上數一下,看看有什么規律(按照出生即算1歲),這對我們后面講因人而異的內容有很大幫助。接下來我們就按照順序把這些公式放在不同的個體上來應用:
大運 | 土運太 過 | 土運不 及 | 金運不 及 | 金運太 過 | 水運太 過 | 水運不 及 | 木運不 及 | 木運太 過 | 火運太 過 | 火運不 及 |
出生年 份 | 甲年 | 己年 | 乙年 | 庚年 | 丙年 | 辛年 | 丁年 | 壬年 | 戊年 | 癸年 |
體質特 征 | 土氣過旺水木虛 | 土氣虛弱水木旺 | 金氣虛弱木火旺 | 金氣過旺木火虛 | 水氣過旺火土虛 | 水氣虛弱火土旺 | 木氣虛弱土金旺 | 木氣過旺土金虛 | 火氣過旺金水虛 | 火氣虛弱金水旺 |
先天不 足 | 脾土運 化 | 脾土運 化 | 肺金降 氣 | 肺金降 氣 | 腎水生 氣 | 腎水生 氣 | 肝木生 氣 | 肝木生 氣 | 心火降 氣 | 心火降 氣 |
人生存于這種氣候交替變化的環境中,外在的氣候變化必然會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對不同年份出生的生命個體體質產生微妙的影響。上面表中是根據大運來初步判斷,那么,在60甲子年中每個太過、不及年各占6年,這6年中出生的人體質特征都是按照這個規律完全相同嗎?肯定不是,大運只能提供10%左右的概率,我們還要根據生命所出生的月份、日期、時間、地區、環境等因素來綜合分析。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用客氣進一步判斷個體差異:
客氣年歲 | 甲子、甲午 | 己丑、己未 | 甲寅、甲申 | 己卯、己酉 | 甲辰、甲戌 | 己巳、己亥 |
司天 | 少陰君火 | 太陰濕土 | 少陽相火 | 陽明燥金 | 太陽寒水 | 厥陰風木 |
在泉 | 陽明燥金 | 太陽寒水 | 厥陰風木 | 少陰君火 | 太陰濕土 | 少陽相火 |
上半年生 | 火土旺極 | 土氣平和 | 火土旺極 | 金旺逢生 | 土水旺極 | 土弱木克 |
易有不足 | 肺金胃土 | 無 | 肺金肝木 | 肝木心火 | 肝木心火 | 脾土肺金 |
下半年生 | 土金旺極 | 水旺無制 | 土木兩旺 | 火旺生土 | 土氣旺極 | 火旺生土 |
易有不足 | 肝木心火 | 心火脾土 | 腎水肺金 | 無 | 腎水肝木 | 無 |
客氣年歲 | 乙丑、乙未 | 庚子、庚午 | 乙卯、乙酉 | 庚寅、庚申 | 乙巳、乙亥 | 庚辰、庚戌 |
司天 | 太陰濕土 | 少陰君火 | 陽明燥金 | 少陽相火 | 厥陰風木 | 太陽寒水 |
在泉 | 太陽寒水 | 陽明燥金 | 少陰君火 | 厥陰風木 | 少陽相火 | 太陰濕土 |
上半年生 | 土旺生金 | 金火兩旺 | 金氣旺極 | 金火兩旺 | 木旺克金 | 金水兩旺 |
易有不足 | 肝木心火 | 肝木腎水 | 心火肝木 | 肝木腎水 | 脾土肺金 | 肝木心火 |
下半年生 | 水旺逢生 | 金氣旺極 | 火旺克金 | 金木兩旺 | 火旺克金 | 金土兩旺 |
易有不足 | 心火脾土 | 肝木心火 | 肺金腎水 | 心火脾土 | 腎水肺金 | 肝木腎水 |
客氣年歲 | 丙子、丙午 | 辛丑、辛未 | 丙寅、丙申 | 辛卯、辛酉 | 丙辰、丙戌 | 辛巳、辛亥 |
司天 | 少陰君火 | 太陰濕土 | 少陽相火 | 陽明燥金 | 太陽寒水 | 厥陰風木 |
在泉 | 陽明燥金 | 太陽寒水 | 厥陰風木 | 少陰君火 | 太陰濕土 | 少陽相火 |
上半年生 | 水火兩旺 | 土旺克水 | 水火兩旺 | 金旺生水 | 水氣旺極 | 木旺逢生 |
易有不足 | 心火肺金 | 腎水肝木 | 心火肺金 | 肝木心火 | 心火脾土 | 脾土肺金 |
下半年生 | 金水兩旺 | 水氣旺極 | 木旺逢生 | 水弱火旺 | 水土兩旺 | 水弱火旺 |
易有不足 | 肝木脾土 | 心火脾土 | 脾土肺金 | 脾土肺金 | 心火肝木 | 脾土肺金 |
客氣年歲 | 丁丑、丁未 | 壬子、壬午 | 丁卯、丁酉 | 壬寅、壬申 | 丁巳、丁亥 | 壬辰、壬戌 |
司天 | 太陰濕土 | 少陰君火 | 陽明燥金 | 少陽相火 | 厥陰風木 | 太陽寒水 |
在泉 | 太陽寒水 | 陽明燥金 | 少陰君火 | 厥陰風木 | 少陽相火 | 太陰濕土 |
上半年生 | 土旺克木 | 木火兩旺 | 金旺克木 | 木火兩旺 | 木氣旺極 | 水木兩旺 |
易有不足 | 腎水肝木 | 脾土肺金 | 肝木心火 | 脾土肺金 | 脾土肺金 | 心火脾土 |
下半年生 | 水旺生木 | 金木兩旺 | 火旺逢生 | 木氣旺極 | 火旺逢生 | 土木兩旺 |
易有不足 | 心火脾土 | 肝木心火 | 肺金腎水 | 脾土肺金 | 肺金腎水 | 腎水肺金 |
客氣年歲 | 戊子、戊午 | 癸丑、癸未 | 戊寅、戊申 | 癸卯、癸酉 | 戊辰、戊戌 | 癸巳、癸亥 |
司天 | 少陰君火 | 太陰濕土 | 少陽相火 | 陽明燥金 | 太陽寒水 | 厥陰風木 |
在泉 | 陽明燥金 | 太陽寒水 | 厥陰風木 | 少陰君火 | 太陰濕土 | 少陽相火 |
上半年生 | 火氣旺極 | 土旺逢生 | 火氣旺極 | 金旺克火 | 水火兩旺 | 木旺生火 |
易有不足 | 肺金腎水 | 肝木腎水 | 肺金腎水 | 肝木心火 | 脾土肺金 | 脾土肺金 |
下半年生 | 金火兩旺 | 水旺克火 | 木火兩旺 | 火氣旺極 | 火土兩旺 | 火氣旺極 |
易有不足 | 肝木腎水 | 心火脾土 | 脾土肺金 | 肺金腎水 | 肺金腎水 | 肺金腎水 |
上面表中分別列出了五步大運結合六步客氣的年份,分別對上半年和下半年出生的個體體質產生的影響,且又為我們提供了10%左右的概率,且這部分內容需要在熟練掌握陰陽、干支、五行的基礎上靈活運用。通過本人多年行醫經驗總結,用于初步判斷一個人的體質、哪些臟腑有問題等,能達到80%左右的準確率。
最近看到一本南懷瑾先生的書,里面有一節叫“讀書人的三理”,說中國的文化講究做人做事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孝道,所以讀書人要通三理,即醫理、命理和地理。命理是混合在醫理中的,都以陰陽干支五行為依歸,在醫治病人的時候,如果知道病人的五行八字,就可以明白病人體質的弱點,對于治療的幫助是很重要的。同時,一個為人子女者,父母的命不能不知,由命而知道父母身體旺衰的進展和變化,父母患病要知道醫治,父母百年之后,更要知道地理,選擇適當的地方進行安葬。所以這些觀念交織成的中國文化,即是讀書人的三理。而且,每一種學問都包括在中國傳統的一切學問書籍之中,它們像織布機上的經線和緯線,都織在一起,只要多讀書,一定會涉及這些學問。也可以說,這些學問的源頭,都是一個,只要一通,不自覺的就三通了。我雖不是讀書人,但“一通三通”我深有體會,非常佩服南懷瑾先生的學問,不僅傳播了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為道家、道教正了名。
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我們,從小就接受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教育,其實這也無可厚非,我們要按照毛主席的思想教導,教育救國、科技救國,讓我們的民族迅速強大起來,讓外族蠻夷不能隨意欺辱。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乘上了“科學”的大船,就不斷的把我們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里的“自然科學”的部分列為“異端邪說”,而這個“異端邪說”即是正統的道家文化。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家”,而醫學則是與道家血肉相連。中國自古“十醫九道”,剩下的那個則進了朝廷搖身一變成“儒醫”。大唐盛世孫思邈孫真人在《大醫習業》中對行醫者的要求是:要想成為一個好的醫生,必須學習《黃帝內經》《甲乙經》等,要懂得經絡、臟腑、穴位、藥物性能,以及學習張仲景、王叔和等人的經驗。但是只學這些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學習命理、相法、占卜等學科,這樣才稱得上是一個好的醫生。否則就像摸黑走夜路,萬一再出點兒醫療事故,把人給治死,那可缺了大德了。這些都學好了,才能真正懂得行醫治病的道理。有時間再多看些書,要懂得仁義,多了解些古今歷史,沒事兒看看諸子百家、老子、莊子的書,那就盡善盡美了。我們做不到盡善盡美,但也不至于把自己不懂、學不會的內容認為是糟粕。先學懂了再下定論、先傳承好再談創新,古人的智慧在你們眼里就會發出光芒。
閑言碎語不要講,繼續來解陰陽命。說實話,望聞問切的望是我的弱項,因為我不善于觀察,聞和問也沒有認真學過,“切”倒是略知一二,早些年我這里的患者都知道我有一個毛病,就是診脈的時候不讓說話,不是為了認真體會脈象,而是想顯擺一下與眾不同。近些年按照孫道長的要求掌握了些許陰陽祿命后,更有些所謂的“半仙”之名。所以盡可能用通俗的話去解釋疾病的起因、發展、愈后,別人也容易聽懂、接受,也避免自己陷入江湖騙術、抹黑傳統文化的怪圈。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所講的內容里,基本不會出現要求背誦的內容、口訣之類的,我們要學習的是方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對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秘訣。也正是千百年來所謂的秘訣、秘方、口訣等將傳統文化拖向死路。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