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祭祖(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

cover_image

寒衣節祭祖(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祭祖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民間將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十月初一

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1、因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

據《禮記·月令》記,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

 

2、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

 

3、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墻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尸骨。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秦始皇垂涎其美貌,欲納為妃。孟姜女不畏強暴,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由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

 

因很多人對寒衣節祭祀、“燒寒衣”的注意事項不是十分清楚,本命年特整理了寒衣節的祭祀方法,注意事項、禁忌等,供大家參考。如果對祭拜的具體步驟不清楚,可以咨詢本命年各店面。

一、寒衣節祭祀流程

 

1、祭祀人員準備祭品

祭祀人員采購物品:五色寒衣紙(四套)、衣褲(紙)冥衣(四套)、酒一瓶、火柴、冥幣、元寶,餃子、粉筆,香,蠟燭,水果,糕點等食物。

 

2、祭祀時間

1)祖墳祭祀:中午十二點之前

 

2)異地遙祭:

①早上:4:00—6:00之間—南方某些區域

②早上:7:00—12:00之間—北方某些區域

③晚上:18:00—00:00之間—西安周邊區域

 

3、祭拜地點

1)家中有祖墳且祭拜方便的,可直接去墓地祭拜

2)身在異地且不方便回家祭祀的,可選擇少有人的路口進行祭拜

 

 

4、祭拜的具體步驟

 

1)在祖墳祭拜的具體步驟

 

第一步:擺放供品

將準備好的供品放入盤中,供品要均為單數,一般為(3、5、7、9)數,然后擺放至供桌之上。一般放三盤或五盤。

 

第二步:點蠟燭上香

將準備好的兩只蠟燭放置供桌之上,并用火柴點燃,然后點燃三支香,拜三拜,左手插入香爐。

 

第三步:燒冥幣,元寶,紙衣褲

將冥幣,元寶,紙衣褲在“聚寶盆”中點燃,焚燒,灑酒,直到燃盡為止。

 

第四步:感念祖先

邊燒邊禱告,匯報一下家里的喜事與好事,讓先人在那邊安享太平,求祖先許愿保佑。燒完寒衣后,鞠躬,靜默給先人致哀。

 

第五步:祭祀后續

需保證祭祀完成后蠟燭,以及冥紙等燒完為止,這樣先亡人就可以獲得完整的祭品,且更好的庇佑在世之人,再者祭祀要文明,謹防火災。圖片

 

 

2)在異鄉遙祭的具體步驟

 

第一步:找地點

尋找燒紙的地點,找一個朝向祖籍方向的地點,最好選擇在十字路口,或者大路口。(城市里人多車雜,安全第一。祭祀以不給別人、不給社會造成麻煩為首要考慮因素。秋季干燥,注意防火)

 

第二步:畫圈

找到地點后,先在地上用粉筆畫一個不封閉有小開口的圓圈,讓先人能夠獲取祭拜福報。在圈外再畫個圈是為犒賞五方土地和虛空過往。

 

第三步:擺放供品

將準備好的供品放入圈內,供品要均為單數,一般為(3,5,7,9)數,外圈也需要放一些供品(餃子一盤、酒一瓶、旺旺雪餅少許)

 

第四步:點蠟燭上香

將準備好的兩只蠟燭放置圈內,并用火柴點燃,可以用一次性紙杯放一些土當做簡易香爐用來插香,將香點燃。然后點燃三支香,左手插入其中。

 

第五步:燒冥幣,元寶,紙衣褲

將冥幣,元寶,紙衣褲在圈內點燃,焚燒,撒酒,直到燃盡為止,在另一個圈內也許燒少量的冥幣。訂閱號易經天下。

 

第六步:感念祖先

邊燒邊禱告,匯報一下家里的喜事與好事,讓先人在那邊安享太平,求祖先許愿保佑。燒完寒衣后,鞠躬,靜默給先人致哀。

 

第七步:不回頭

待紙基本焚畢就可以回家了,回家時不要回頭,有人叫不要答應。進門之前用手在身后撣撣或照水盆之類。

 

第八步:祭祀后續

需保證祭祀完成后蠟燭,以及冥紙等燒完為止,這樣先亡人就可以獲得完整的祭品,且更好的庇佑在世之人,再者祭祀要文明,謹防火災。

圖片

 

 

祭祀祖先要做到七誠

 

第一,行為有敬。行為端正,在墳地,燒紙要有燒紙的樣,跪要有跪的樣,行為有敬。比如給去世的人磕頭,是連磕三個頭的,磕頭一定是頭往下連續點三次,這是給去世的人磕頭。

 

第二,出言有敬。出言有敬非常重要,言語只能贊揚去世人的功德和對你的幫助,切不可揭人傷疤,上墳的時間千萬別說這類話。

 

第三,發聲有敬。在墓地不要大吼小叫,不要說一些與祭祖沒有關系的言語,我們進了墓地是非常嚴肅的,要不就是念太乙救苦天尊,邊燒紙邊念,要不就心里念。祭祖時一定要發聲有敬,聲音不要高低不勻,不然孩子對你說話會沒大沒小,直呼其名啊!

 

第四,先后有敬。誰先上香,誰后上香,一定要符合禮儀,由長到幼,由男到女,這叫長幼有序。或者紙比較多了,大家都圍在一塊共同燒也可以。可是點香,點紙的第一把火,一定是最年長者。禮節上面一定把這個序要排好。

 

第五,進退有敬。我們要進退有敬,如何進退是非常重要的。進墳地的時候要非常的肅靜,要低視看著祖先的墓碑墓地。不要在墳地以后東張西望。在形態上面進退有敬,要有一種悲哀的心。燒完香、燒完紙以后,先后退三步,轉身再走,這是個禮貌問題。現在很多人都不注意,燒完紙轉身就走。

 

第六,臨近墓地有敬。墓地可能是一個大型公墓,我們不光要尊敬我們的祖先,對別人家的祖先也要尊敬,進到墓地以后不要大聲喧嘩。

 

第七,祭祀行禮有敬。人在墓地,不要在上墳的時間三心二意,操心這個操心那個。

 

 

寒衣節的歷史變遷

 

周代祭臘日

 

最早的是來源于周人的臘祭日,農歷十月初一日,周天子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據>記載,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大行獎賞撫恤。臘祭時,要以捕獲的獵物為祭品,由天子依照祭祀禮儀,向天地諸神祈禱,并祭祀歷代祖先。這一天,也是朝廷慰問農人,頒布新令的時間。

 

詩經流火授衣

 

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句。農歷七月以后,大火星(即心宿二)向西偏移,知暑漸退而秋將至。到了農歷九月結束,就要添加冬天衣物,天氣就要寒冷。十月滌場,朋酒思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凹觥,萬壽無疆,則是當時農收以后,十月朔節飲宴情景。這是古代先民對天象變化和氣候交替的樸素理解。

 

秦代十日朝

 

古語有云,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秦代統一全國之后,朝賀皆自十月朔,把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據記載,十月朔日,黍臛,俗謂之秦歲首,過年的節日食品,是雜以黍米的肉羹。除了食用黍臛,還要寄送寒衣給遠方征戰的將士,讓他們暖暖的。因此把陰歷十月初一,稱為十月朝。秦二世而亡,但是歲首的習俗,卻一直傳了下來,延續到漢代。訂閱號中國風水研究會。

 

唐代拜墓送衣

 

據資料載,唐代玄宗天寶二年秋八月,朝廷下達制誥,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薦衣于寢陵,貽范千載,庶展孝思。詔令中,把以前自行祭祀時的詩著授衣,令存休浣的方式,用典章的形式固定下來,并且把仲夏端午的祭祀習俗,一并轉移到陰歷九月一日,昭告天下執行。這一詔令沿用了春秋時期的九月授衣,變更了中國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但出于季節考慮,陰歷十月才進入冬季,九月送衣稍嫌早了些。

 

宋代十月朔

 

宋代是中國文化的大繁榮時期。北方氣候十月入冬,唐代九月掃墓送衣的習俗,進入宋代便改為十月朔日,也就是秦時的歲首日。宋時的十月朔日,主要習俗有三,一曰授衣。二曰祭祀。三曰開爐。

 

北宋學者呂希哲在著作中寫到,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并賜錦袍。皆服之以謝。……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舊河北。陜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可見,朝廷頒賜冬衣,也是按照品級發放的。

 

據記載,京都汴梁城中,從陰歷九月下旬起,就開始售賣用以祭祀的紙扎用品,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可見人們對節日的重視程度。到了陰歷十月一日,書中描述,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祭祀先人的隆重豪華,宛然是另外一個寒食節。這個情況到了南宋時期,也沒有變化。

 

元代送寒衣

 

北宋時期,還沒有寒衣節的稱謂,只是在十月朔日有了祭祀活動。>記,南宋臨安延續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松,祭祀墳塋。值得一提的是,在進入南宋后,民間興起了掃墓時焚燒衣物的行為。南宋學者周密記載,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類。可見此時焚祭的都是冬季用衣。

 

元代以后,才把陰歷十月一日祭族上墳,直接以送寒衣節代稱。這個情況記載在中,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時令謂之送寒衣節。上墳的時候不僅燒送寒衣,還要祭奠先人,清理墳塋的落葉雜草,此一月追遠之禮甚厚。

 

明代燒包袱

 

燕王朱棣政變入主北京,這里就變成了全國風氣潮流的領先者。此時的寒衣節,又有了新的變化。明代學者劉侗。于奕正撰寫的,描寫到,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燒真衣服畢竟麻煩而浪費,京城的祭品店為了迎合市場,做起了專門售賣紙質寒衣的生意,五彩的紙質衣服上印著文字。印章,注明死者信息,就像往來陰陽兩極的標準郵件。

 

京城民間有諺,十月一,送寒衣。到了寒衣節的晚上,家家戶戶準備夜祭,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喊著亡者姓名將紙衣燒掉,期待他們送到親人的關懷和溫暖。無力購買的貧戶,也要自己制作簡陋的寒衣焚祭地下的先祖,表達一份心意。燒寒衣也有規矩,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焚祭活動一般應當在祖塋上進行,也有在外不及返鄉的,就在大路上發送寒衣,祭祀的時候,還喊逝者的名字。

 

清代寒衣節

 

清代由胡人入關所建,漢家傳統多因循前明舊俗,寒衣節也是如此。清代學者潘榮陛寫道,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說十月朔日祭祖掃墓的儀軌與中元鬼節相同,給亡者寫下家書,與五彩寒衣寒鞋一起,在家門口燒送,叫做送寒衣。

 

十月初一日,皇城民諺云,十月一,鬼穿衣。說是天氣冷了,逝去的親人也要有冬衣穿。所以每到陰歷九月下旬,民眾們都要準備送寒衣的事項,此時的祭品店各類紙作的價格也會隨之加倍。另外,在祭品的品類和規模上,也更加夸張,出現了可以自己加工裁剪的寒衣紙,還有請紙扎師傅專門制作皮貨冬裝的。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

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及時行孝!

阅读全文
聲明:站內所有資源均來自網路收集或使用者上傳分享,本站不擁有此類資源的版權,水印不代表署名僅用於防盜。
0

評論0

請先
顯示驗證碼
沒有帳號?註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