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相”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指命相,一指看相。古人認為”人命稟于天,則有表候于體。”即是說,但凡人的一切外在表征都含有關涉到俱不同命運的深層意蘊。因此只要把握規律,也就可以探測出其中的命運消息。《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載:周亞夫為河南太守時,相士許負看過他的面相之后說:”您三年后將封侯,再過九年則餓死。”周亞夫不信,說:”既然封侯,又怎么會挨餓呢?”許負指著他的嘴說:”您嘴邊有兩條線紋入口,命相所定,必遭此厄。”后周亞夫果然餓死獄中。許負用以測斷周亞夫命祿的依據是其體之”表侯”,也即相學中所說的命相。按存在方式,命相可分為骨相、面相、色相等;按所示命祿的屬性,則可分為福相、壽相、貧相、夭相等。既然確信外在表征含蘊著人的命運消息,也就自然會有人來解讀這種命運密碼。于是,就有了看相這種社會活動。看相,過去雅稱”風鑒”。作為一種命學術數,其初時較為簡單。漢初許負所著《相法十六篇》僅以人體十四個部位特征和行、聲兩項作為評判命相的依據,且各條自為一說,互相無涉。通過長期的歷史發展,相士們不再簡單地將人的某一部位的大致差別作為命祿的表征,而是通過歸納、分類,將它看作層次細膩、內容豐富的集合體。如耳朵的命相就可分為二十余種,面相更是細分為一百多個部位。同時,由過去從某一部位的特征孤立地推論命祿變為將人的形體部位看作有機的統一整體,依據各部位的相互關系來推測人的命運前景。論相談命的內容也由最初簡單的壽夭、貴賤,發展到人的仕途、職業、俸祿、疾病、子嗣、婚姻、家庭等,幾乎將人生所有的生活內容全部囊括。后來在發展中還將氣色說與形體部位的命相交融起來,以部位特征決定總的命運走向,氣色決定某時空范圍具體的吉兇福禍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一套既有相對穩定又變化無窮的看相方法。
[相學]
又稱人相學。俗傳通過觀察分析人的形體外貌、精神氣質、舉止情態等方面的特征來測定,評判人的稟性和命運的學問。認為相是命運的一種顯現形式,人相必然體現著命運。相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約可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紀的春秋之際。《左傳·文公元年》載:一次會葬中,公孫敖聽說周天子派來參加葬禮的內史叔服會看相,便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叔服對公孫敖說:”谷可以祭祀供養你,難可以安葬你。谷的下頷豐滿,其后代必定興于魯國。”《史記》、《吳越春秋》等史書中亦有關于姑布子卿、吳市吏等早期相者活動情況的記載。至戰國,看相始流行。《增孔子·執節篇》載:魏安茵王問子順,拜馬回為相是否合適。子順答曰:”長眼豬視者詭詐。”后馬回為相,終以諂獲罪。此時看相之術雖已流行,但主要作為一種參政手段被人注意,職業相士和嚴格意義上的相學理論尚未出現。兩漢時期,相學得到迅速發展。僅劉邦一家看相的事跡,《史記》就有種種詳細的記載。但凡漢代發跡顯達之人,如丞相周亞夫,長平侯衛青,吳王濞,淮南王英布,將軍李廣,御史大夫倪憲等,都有命相故事傳世。據《后漢書》記載:東漢時連皇宮挑選嬪妃、采女都須經相士過目。隨著看相習俗的廣泛流行,此時相學理論體系初步建立。《漢書· 藝文志》載有《相人》二十四卷。據《懷慶府志》記載,僅當時的著名相士許負就著有相書《德器歌》、《五宮雜記》、《聽聲相形》諸種。兩漢以后,迨至李唐,看相成為重要的社會職業,相書多達三十余種,一百三十多卷。此后宋、明兩朝,看相風氣發展到顛峰。許多相士成為顯貴,不少知識分子、上層名流以濃厚的興趣研究相學理論,大量相書充斥書肆。明以后,相術逐漸流向民間,成為江湖術士斂財養家的手段。自此,無論相學理論還是看相技藝都少有新的發展。古代相學名流群芳燦若星辰,如春秋時期的姑布子卿,戰國晚期的唐舉,漢代許負,唐代袁天綱、李淳風,宋初麻衣道者、陳搏,明代袁忠微,清代陳釗等,皆負盛名。其社會影響不在同時代的達官顯貴、文人學士之下。古代相學著作多不勝數,但大多數是相互轉抄,自成體系又較實用的主要有《麻衣神相》、《柳莊相法》、《神相全編》、《水鏡集》、《相理衡真》等。其中又以托名五代術士麻衣道者的《麻衣神相》流傳最廣,托名宋代陳搏的《神相全編》體系最完備。
[風鑒]
原意指人的風度和見識。《晉書》卷五十四《陸機陸云傳》:”觀夫陸機、陸云,實荊之杞梓……風鑒澄爽,神情俊邁,文藻宏麗,獨步當時。”在相學中則指以風貌品評人物,即相術之別稱。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四日:”余嘗謂風鑒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非市井卜相之流,用以賈鬻貲者。故《春秋》單襄公、成肅公之徒,每遇會同,則先觀威儀,以省福禍……大凡相之所先,全在神氣與心術,更或豐厚,其福十雙。”《瑞州府志》亦有關于”精于風鑒者”的記載:”無名相士海州推官王務本言,筠州太守聞有一部民精于風鑒者,乃召賓僚,令遍視之。時曹利用為巡檢,在坐。相者言利用后當極貴。坐客皆笑。守復問務本:’何時登第?’曰:’須巡檢入兩府時耳。’客皆曰:’烏有。’是后利用以使契丹有功,有閻門使,十年間歷位樞府,而務本適登第,其言竟驗。”
[相士]
為人看相的術士,又稱相工或相人。《左傳·文公元年》:”王使內史叔服來會葬,公孫敖聞其能相人,見其二子焉。”可見春秋時代已有善相之人。最初的相者主要為國家機構成員,他們憑借個人獨特的專長為朝廷效力。此后隨著篤信命相的人增多,看相發展為專門行業。《后漢書·皇后紀序》:”遣中大夫與掖庭丞相及相工于洛陽鄉中,閱視食家童女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麗合相法者。”可見漢代已有職業相士。漢以后,相士多出自學子儒生或僧道之徒,仍主要服務于朝廷。他們大都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史籍載,漢代太守法雄之子就因精通相術而被召至京師,專為朝廷選拔人才。相士許負還被劉邦封為鳴雌侯。唐相士袁天綱也曾多次被太宗李世民召見,以相術名世的李淳風則受封太史令。宋代陳搏,明代袁珙皆因善相而聲位俱顯。自明以后,相學流人民間,成為江湖術士斂財養家的手段,逐漸為文人學士所不屑,相士的社會地位也因之一落千丈。中國古代,王公將相、文人學子,乃至商賈百工之中,閑遐之余喜看相談命者甚多,有人還有著作傳世。從廣義上講,這些人也可列入相士之類。
[相法]
看相的方法。相士要懂得一定的相學理論,尤其要熟練地掌握一整套看相的方法才能行業。古今看相之法名目繁多,據不同的相學原理可分為一般相法和特殊相法。一般相法以被相者的形貌氣色、情態舉止等外在特征為觀察對象,據此推測個人的命運休咎。其中又可分為相面、相骨、相手、相痣、相臥、相行、相氣色等多種,其中以相面之法最為復雜。由于相學流派眾多,各派所本理論不同,因此對人的面部結構和面部器官的命相形成了多種說法。流行較廣的有五星六曜說、五官五行說、六府三停說、十二宮五官說、十三部位說等。特殊相法主要有結穴相法、太素脈相法、三世相法、聽聲嗅物相法以及相心相德之法諸種。結穴相法取看風水的原理看相;太素脈相法以中醫的切脈之道來闡釋人的命相;三世相法則以人的現世生活情景來推測前世,預言后世;聽聲嗅物相法根據人的說話聲音或所用器物來判斷貴賤吉兇;相心相德之法則通過考察人的心術善惡、品性優劣來斷其禍福。依據門戶學派,相法還可以分為麻衣相法、柳莊相法、水鏡相法等多種類型。其中以麻衣相法流傳最廣。相傳此法為宋初僧人麻衣道者所創,有《麻衣神相》一書傳世。時下民間術士多以此法為本。
評論0